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在我国复苏。90年代后,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正确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心理健康工作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道德品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独特的视角。如何增进个体心理健康,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个体人际关系、早期经历、心理咨询等社会方面,对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因素,研究相对薄弱。事实上,道德品质与个体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在社会生活中,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个体道德品质直接决定其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调整能力,因而也决定其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儒家早已注意到道德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寿命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传孔子活到73岁,孟子活到84岁,当时这已是了不起的寿星。谈到长寿的秘诀,孔子说:“大德必得其寿”;“知者动,仁者静,动者乐,仁者寿”。儒家的仁爱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挫折观、和谐观、中庸思想等为个体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疾病,解决人生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有效的途径,是现代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儒家心理健康思想为视角,通过充分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儒家关于道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思想,结合西方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认知、情绪、人格等三方面探讨了道德品质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机制。在认知健康方面,文章分析了道德品质影响个体认识各个环节的过程、如个体观察内容的选择与准确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注意品质的形成;在情绪健康方面,文章探讨了道德品质对个体情绪的产生和控制的影响机制;在人格健康部分,文章论述了道德品质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地位,以及道德品质对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