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梳理叙事诗的演变历程、研读相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秉承创新、求实的原则,重点对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内容和主题、艺术成就与创新,以及这一时期叙事诗繁荣的原因和意义、不足和局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导言部分梳理了现代叙事诗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第一个十年的初创期,1927年到抗战全面爆发的发展期,二十世纪40年代的繁荣期;分析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繁荣的两个时期,即魏晋时期和唐代;并对四十年代叙事诗的研究现状分建国前夕、“十七年”文学时期、新时期和新世纪以来四个阶段一一进行了分析。
在第一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内容和主题探究上,分析了民族解放题材叙事诗的概况,并以《古树的花朵》为例,对这一题材的叙事诗进行了解读;结合具体的诗作,从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两个角度研究了阶级解放题材的叙事诗;分析了妇女解放题材叙事诗的概况,并从劳动的权利、婚恋自由、地位平等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作,对这一题材的叙事诗进行了剖析。
在第二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与创新的分析上,从绽放人性的光辉、劈开社会的黑暗、点燃革命的火把等方面剖析了40年代叙事诗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与创新;从情节和结构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作分析了40年代叙事诗在这个方面的戏剧化;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对信天游、快板等民间艺术形式的运用。
在第三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原因和意义的探究上,从时代大潮、政治渗透、精神土壤等方面剖析了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原因;然后从时代的恢弘舞台、灿烂的人物画廊和宏大的新诗解放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诗作,阐述了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意义。
在第四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不足和局限的剖析上,首先从对素材、语言、主题和精神等方面研究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在以上方面提炼上的不足;并从一味求“长”而忽略了对诗人主体意识的融入,以及一味求“宏大”而导致主题的单一化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创作上存在的失范;最后从语言上存在粗鄙化、民间艺术运用泛滥化、对大众化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浅显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叙事诗诗意的丧失。
以上的研究,拓宽了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研究范围,丰富了40年代叙事诗研究的内容,打开了人们丰富40年代叙事诗认知的一个窗口,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导言部分梳理了现代叙事诗发展的三个时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第一个十年的初创期,1927年到抗战全面爆发的发展期,二十世纪40年代的繁荣期;分析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繁荣的两个时期,即魏晋时期和唐代;并对四十年代叙事诗的研究现状分建国前夕、“十七年”文学时期、新时期和新世纪以来四个阶段一一进行了分析。
在第一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内容和主题探究上,分析了民族解放题材叙事诗的概况,并以《古树的花朵》为例,对这一题材的叙事诗进行了解读;结合具体的诗作,从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两个角度研究了阶级解放题材的叙事诗;分析了妇女解放题材叙事诗的概况,并从劳动的权利、婚恋自由、地位平等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的诗作,对这一题材的叙事诗进行了剖析。
在第二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与创新的分析上,从绽放人性的光辉、劈开社会的黑暗、点燃革命的火把等方面剖析了40年代叙事诗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就与创新;从情节和结构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诗作分析了40年代叙事诗在这个方面的戏剧化;然后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对信天游、快板等民间艺术形式的运用。
在第三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原因和意义的探究上,从时代大潮、政治渗透、精神土壤等方面剖析了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原因;然后从时代的恢弘舞台、灿烂的人物画廊和宏大的新诗解放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诗作,阐述了40年代叙事诗繁荣的意义。
在第四章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不足和局限的剖析上,首先从对素材、语言、主题和精神等方面研究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在以上方面提炼上的不足;并从一味求“长”而忽略了对诗人主体意识的融入,以及一味求“宏大”而导致主题的单一化两个方面探讨了这一时期叙事诗创作上存在的失范;最后从语言上存在粗鄙化、民间艺术运用泛滥化、对大众化的理解和实践上存在浅显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叙事诗诗意的丧失。
以上的研究,拓宽了20世纪40年代叙事诗的研究范围,丰富了40年代叙事诗研究的内容,打开了人们丰富40年代叙事诗认知的一个窗口,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