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调控框架和传导机制,构建目标利率和利率走廊机制,推动货币政策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创设常备借贷便利,2015年尝试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打造为利率走廊上限,并从2016年2月起将每周两次的常规公开市场操作扩展至每日常态化操作,在完善利率走廊机制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在其每个季度推出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利率走廊的表述开始时是“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到后来改变为“完善利率走廊机制”,2018年第四季度正式提出“利率走廊初步建立”。利率走廊机制建设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现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关键步骤。在此背景下,总结我国利率走廊机制建设的经验,探讨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走廊调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利率走廊调控的理论基础,对我国利率走廊机制建设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探讨了均衡利率的确定、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选择和利率走廊的宽度调节等问题,并对利率走廊调控的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利率走廊机制的政策建议。论文除导论外,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第一章:利率走廊调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从利率走廊释义开始,介绍了利率走廊的三种模式,即有中间目标利率的利率走廊系统、“地板”系统和“天花板”系统,阐述了常备便利及其类型,论述了利率走廊调控相关的泰勒规则和预期管理理论。第二章: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利率走廊机制的运行条件基本具备,体现在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商业银行市场主体地位充分确立,金融监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市场化。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利率走廊调控的重要经验,对称性利率走廊和与数量型政策工具密切配合是当前我国利率走廊机制的两个特点。第三章:利率走廊模式下的均衡利率与最优上限。在设定中央银行操作情景的基础上,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开始,建立利率走廊模式下局部均衡的利率模型和最优走廊上限利率模型,阐述了对称式宽走廊、对称式窄走廊、“地板”系统、宽度变窄的利率走廊系统等不同利率走廊模式及相关国家的选择。第四章:基于新凯恩斯模型的利率走廊宽度调节。基于Gertler和Kiyotaki(2011)的模型,引入了银行间市场的异质摩擦和利率走廊这两个因素,构建包含家庭部门、银行部门、中间产品生产商、资本品生产商、最终产品生产商和中央银行六个代表性部门的扩展新凯恩斯模型,并对新凯恩斯模型进行稳态分析,论述了利率走廊宽度调节的政策效应。第五章:中国利率走廊调控效果的实证分析。建立市场利率Shibor和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DR007)的协整方程,研究了二者对政策利率的依存程度,发现DR007更适合作为利率走廊的目标利率。利用一个包含均值方程的EGARCH模型分析了政策操作对DR007和Shibor的影响,研究发现:隔夜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上调会引导市场利率上行,市场短期利率波动加剧,而7天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上调虽会同样引导利率上行,但有助于减少7天期银行间抵押回购利率,中央银行利率走廊调控对控制短期市场利率波动比较有效。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主要结论有: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利率走廊机制建设的主要经验,政策转型过程中要同时重视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作用,中央银行科学设定走廊的宽度十分重要,利率走廊宽度具备政策工具的作用,扩大常备借贷便利抵押品范围应注意风险防范。对我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的建议:尽快确立我国的政策利率锚,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强化行业自律和风险防范,稳步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研究展望包括拓展利率走廊宽度的研究、进一步拓展新凯恩斯模型、我国利率走廊的精准调控。本文的创新之处:一是对我国利率走廊调控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总结,加强央行沟通,先试点、再推广,逐步建立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利率走廊机制”是我国探索和建立利率走廊机制的重要经验。二是在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走廊调控的一个简化情景模式基础上,借助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了二者对于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推导出均衡利率确定和最优上限利率公式。三是构建了一个扩展的新凯恩斯模型,对我国利率走廊调控地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和利率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利率走廊宽度调节的一般均衡模型假定法定准备率为零,没有考虑我国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差别准备率要求,没有对我国货币供应有巨大影响的国外部门进行分析,构建的实证模型没有完全反映利率变化非线性的本质特征,未回答要不要设中期利率走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