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将媒介框架分析模式运用到新闻传播学中,是传播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基于媒介框架的形象研究主要为分析大众媒体所塑造的个人形象或国家形象,对企业形象的分析较少,且以探讨如何“内塑”企业形象为主。因此,本文结合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大主流媒体与华为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外塑”企业形象。本研究通过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媒介框架分析模式运用到新闻传播学中,是传播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企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基于媒介框架的形象研究主要为分析大众媒体所塑造的个人形象或国家形象,对企业形象的分析较少,且以探讨如何“内塑”企业形象为主。因此,本文结合传播学及语言学相关理论对中美两大主流媒体与华为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外塑”企业形象。本研究通过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间《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对华为的相关报道,自建封闭语料库。分别从微观层面(文本)、中观层面(互文性)及宏观层面(主题)对媒介框架进行分析总结,进而研究中美媒体所构建的华为企业形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对华为企业形象构建在微观及宏观层面差异显著但在中观层面存在共性:微观层面上,《中国日报》中“华为”搭配词中的积极词汇占比高于消极词汇、高频词及关键词分布围绕华为企业及技术,而《纽约时报》中积极词汇与消极词汇占比相当,且其高频词与关键词多与政府相关;中观层面上,《中国日报》及《纽约时报》都选择权威个人或组织作为消息来源,但《纽约时报》倾向于采取间接引语为消息类型;宏观层面上,《中国日报》侧重“华为与合作”、“技术与研发”及“产品与市场”,而《纽约时报》则强调“华为与国家安全”、“华为员工”及“华为与竞争”。基于对微、中及宏观层面分析,显示《中国日报》对华为形象构建更为客观真实而《纽约时报》相对主观片面。前者构建了“合作者”,“开拓者”及“无辜者”框架而后者构建了“竞争者”,“威胁者”及“违规者”框架,两者共建了“推动者”框架。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本研究将传播学与语言学相结合对企业形象进行研究,拓宽了媒介框架分析的应用领域,也为企业形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在实践上,研究西方媒体的新闻制作有助于我国改善新闻传播方式,提高国际话语权;对企业形象的研究也有助于帮助更多中国企业拓宽海外市场,提高国家形象。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践的原文为布莱恩·华尔士(Bryan Walsh)编著的《末世——世界终结简论》(End Times:A Brief Guide to the End of the World)第四章“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该章主要内容是讨论气候变化的起因、可能会造成的结果、各国政府与各个国际组织对其的态度及其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措施。根据卡特玲娜·赖斯的文本类
博尔赫斯的多篇小说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崇高美学,这种崇高美学内涵复杂,涉及伯克、康德、叔本华、尼采和利奥塔的崇高美学理论。第一个层面,在小说的外部表现形态上,对黑暗、巨大、可怕的赠礼、遭受惩罚的人物命运以及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的描绘,呈现出伯克和康德意义上的恐怖的崇高。这种恐怖美学来自于博尔赫斯的失明、失眠、噩梦以及洛夫克拉夫特的影响。这一个层面是现象,恐怖是博尔赫斯崇高美学的外在形态。第二个层面涉及这个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话语进入语言学研究者的视野,语言学家由此将目光转向语言文字之外的符号资源,并论出视觉语法等多模态话语研究理论。随着广告营销的着眼点由商品转向顾客,女性主义广告成为营销热潮。本研究聚焦女性主义广告,以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广告中的视觉及听觉模态,从语言学的角度探究女性主义广告传达的价值概念。论文首先就视觉方面,根据视觉语法理论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语用身份是近年来身份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继承了建构主义的身份观点,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身份,将身份在话语中的构建视为动态的、顺应语境的。这种动态的语用身份建构与说话人的交流目的息息相关。本研究基于陈新仁(2018)的语用身份理论,以苹果和小米公司为例,对比分析了中美首席执行官(简称CEO)在产品发布会上的语用身份构建。本研究收集了近五年(2015-2019)来苹果和小米CEO在发布会上的讲话,以
本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詹姆斯·沃尔文(James Walvin)的《糖——世界堕落之源,从奴隶制到肥胖》(Sugar-The World Corrupted:From Slavery to Obesity),全书共十六章,笔者选取了第十三章进行翻译并分析形成本份翻译报告。这本书讲述了糖从最初为人类所珍视到引起健康问题的发展过程,并试图探究其背后原因,而第十三章讲述的是肥胖问题的出现及蔓延。《糖——世
近几年随着人们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消费主义思潮流行,妈妈们堆积了大量的母婴闲置物品,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闲置物品堆积问题的二手物品社群应运而生。大众传播有一项重要作用就是对受众的再社会化,使得受众包括妈妈们学习和顺利接受新事物。在二手平台日益发展的今天,它们一定程度上延续着媒介的作用,发挥着受众再社会化的功能。物质的丰富、闲置的物品扔了舍不得,堆在家里占空间,存在手上又是负担
《华盛顿广场》是亨利·詹姆斯的早期作品,体现了作者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繁荣所带来的消费文化的深刻反思。19世纪中后期,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质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人们购买能力的提升,人们不再纯粹根据生活所需进行消费,一种新兴的消费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观,商品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成为人们表现社会地位与身份、区分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基于时代语境,本文研究了《华盛顿广场》中的消费
产妇在生产后正经历一段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变化,面对生产后出现的新环境、新角色与新任务,不同的产妇会表现出不同的负面情绪,而负面情绪的长期持续则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研究显示,我国的产后抑郁发生率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严峻形势不容小觑。本文发现产妇产后缺乏育儿信息会导致产妇面对育儿问题时发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因此本文选择产后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支持理论,对6位产妇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的原文为畅销史学家安德鲁·纳戈尔斯基(Andrew Nagorski)所著的《1941:德国战败那一年》中的第二章“唯我独尊的两人”(Two Prima Donnas)。原书主要介绍了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领导人在1941年做出的决策和政策,这些关键决策为德国战败奠定了基础。原文第二章讲述了1941年英国在法国战败后英国首相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赢得美国的支持以及希特勒的一
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前人的研究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哲学角度对预设进行讨论,以找到预设的本质,尝试对预设下定义;说明预设的投射问题;把预设和语境结合,明确预设和语境的互动关系;关注预设和焦点的互动;研究预设触发语。作为一个和预设相似的概念,背景命题由姚瑶和石定栩首次提出和探讨。两位学者通过对“根本”这一副词研究提出,“根本”的出现总是激活一个和含“根本”的命题在广义上相对立的背景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