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著名短篇小说家,与夏目漱石、森欧外并称为日本近代文学三大文学巨匠。他自幼饱读和汉书籍,古典造诣深厚,学识横跨和汉洋,对和歌、俳句、汉诗、古美术、日本演剧都有深刻的见解,被称为最具备东洋文人风格的最后一个作家。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有现实主义倾向。他的文学主张是:理智地分析现实,艺术地反映现实。在其十二年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共留下了200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题材内容与艺术构思各具特色。他的文章词句高雅、技巧纯熟,艺术风格上立意深远、言语洗练,在创作技巧上堪称达到了艺术上的完美。在日本文坛,芥川龙之介被誉为“鬼才”、“奇才”。为纪念芥川在文学上取得的杰出成就,1935年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这一直是表彰日本优秀青年作家的重要文学奖。作为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芥川将他对人生、对社会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性分析用其纯熟的写作技巧反映在小说中,分析现实、解释人生、探求复杂的人之善恶,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本论将通过对芥川龙之介两部代表性作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对于人以及人之善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论文分成六部分。序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动机及意义、中日两国关于芥川龙之介研究的成果以及本论文的立场角度。第一部分介绍了作家的生平以及创作特色。作家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作家的人生观,必然会反映在作家的作品中,芥川幼年时母亲的发狂、作为养子的生活经历、初恋的受挫、担任新闻记者后对社会现实的目睹、自己晚年的生活压力、以及所处的动荡的时代,使得芥川对社会的丑恶现实以及人的复杂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芥川的作品题材总体上分为历史和现代两大类,而创作特色可以概括为理智地分析现实、艺术地反映现实。第二部分是对小说《竹林中》的具体分析。小说由一桩杀人案中四位证人的证词以及三位当事人的供词组成。通过分析三位当事人互相矛盾的证词,透视出在特殊情境下人所表现出的恶的一面。人性中的私欲使得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各自为己,恩爱夫妻反目成仇、夫妻情义在考验之下荡然无存,而奸污这类丑恶的行径在强盗冠冕堂皇的粉饰下成了理所当然。由此来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人之恶的理解。第三部分是对小说《桔子》的具体分析。对人生感到疲劳倦怠的“我”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贫穷的农村小姑娘,她为了家庭的生计,不得不小小年纪离家去给人作佣工。虽然面临着残酷艰辛的生活,她仍惦记着自己的亲人,把几个珍贵的桔子扔给了前来送行的弟弟们。作品刻画出了贫苦人们的真情和纯真的品格。这姐弟亲情温暖了“我”冷漠已久的心。一向悲观低沉的芥川仍然保留着对人间真情的渴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芥川还多次在作品中,表现出对虚幻迷离的转瞬即逝的光辉的憧憬,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刹那间的感动”。第四部分在前面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芥川龙之介对人之善恶所持有的观点,以及他对人之恶的批判和对人间真情的珍惜和渴求。身处动荡的时代并遭遇人生种种不幸的芥川,认为人是丑恶的,人生是痛苦的,因此他在作品中用夸张的笔调表现了人与社会的种种丑恶。但是这绝非对恶的赞美。他通过对世间丑恶与荒唐的描写,展现了普通民众直面残酷的现实不轻言放弃生命、顽强斗争的野性的生命力,同时对在残酷现实中表现出的人的价值与温情表示衷心的赞美。但在探求现实与人生的道路上,芥川越发厌恶丑恶的社会和充满自私与欲望的人心,在他眼中,世间的善越来越少,善的力量越来越弱,而恶占据优势,因此他对善格外珍视,认为即使是一瞬间的光辉也要牢牢抓住。芥川毕生揭露“假丑恶”,实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当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他以自己的死达成了对“绝对美”的追求。最后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并提出了今后的课题。总之,对人的善与恶的描写是芥川文学永恒的主题。芥川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使他对人及人的善恶有着独特的看法。他痛恨着“恶”向往着“善”,却不得不在他眼中恶多于善的世界中痛苦的生活着。他在创作中不断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巧揭露着形形色色的“恶”,而在内心深处仍深藏着对“善”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