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M.福斯特多部小说作品以旅行为题,其中《印度之行》是福斯特根据自己两次去印度旅行的经历创作而成。小说中的人物以旅行的方式来到印度,小说的作者也在以旅行的方式体验着印度。其实,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作者本人,表面上进行的是空间之旅,实质乃是精神之旅、灵魂之旅。显然《印度之行》是现代文学中反映旅行主题的绝佳样本。论文首先对反映旅行主题的文学作以源流分析与理论界定。现代意义上的旅行既是人的自由本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完善和满足,又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手段。旅行者接触异域文化之后,通过比较能够对自身文化做出反思。而文学中的旅行主题与西方文化特别是圣经文学传统密切相关,旅行是为了生存和发展所经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旅程。旅行主题反映的主要思想就是人寻找物质和精神上的家园过程中的体验,这其实也是不断困扰西方历代人对时代思考的一个终极问题。而这种单一的主题在西方近现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凸现出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与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和现代性意识觉醒有密切的关系。旅行主题在现代西方文学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共同性的特征,包括:在主题内容上,旅行主题文本揭示的主要思想就是主体为了生存所做的种种尝试和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苦难与幸福;在表现手段上,现代文学的旅行主题往往是对圣经中旅行观念的多元化和反讽;其次,旅行主题必然涉及批判性的自我反省,并具有观光者和流浪者两种主体倾向;再次,旅行是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学习方式和体验方式。既然个人意义上的个体,阶级或行业意义上的个体都是不完整的,都是需要他者的,那么旅行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是实现自身完整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章具体分析《印度之行》文本中的多元主体意识。将穆尔夫人、奎斯蒂德小姐、菲尔丁和福斯特本人划分为不同的旅行主体形象,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归属和主体社会价值倾向,试图建构现代旅行主题研究的主体多样性模型。作为现代观光者的奎斯蒂德小姐的主要特征是避免固定认同、追求对话交流意识,寻求自我认知升华。而作为现代流浪者的福斯特本人,从自由-人文主义立场出发,试图脱离既有文化的悖论和泥沼,把这种精神流浪和思考的过程视为人文主义自由观的显现。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不同主体间性之间难以调和的文化和宗教的矛盾。福斯特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不同文化自身问题所在,最终把问题指向联结这一主题。经历了山洞危机之后,阿齐兹、奎斯蒂德小姐和菲尔丁等每个人都如同经历了一次成长的仪式,对自己有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小说的联结——分裂——再联结三重结构,遵循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这正是福斯特对人类秩序和关系认识的深刻之处。第四章分析了《印度之行》中旅行与人自身的完整性的建构。第一,人的完整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必须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人的完整性。第二,人的完整性可以通过建立人间友情得以实现。第三,通过去中心化也可以实现人的完整性。第四,要想实现人的完整性,也必须超越人性的局限。总之,论文从文化旅行理论的视角解读了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旅行文学有其源流与理论。《印度之行》体现了多元的主体意识以及通过对话进行交流的意识。福斯特也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分析了不同文化身份之间在沟通中产生的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又是和人的完整性的实现相联系的,人只有在实现人的完整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平等的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