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死亡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术后耐药菌感染现况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与Stanford B型AD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情况、相关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进行比较探讨,研究其鉴别诊断的预测因素,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AD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便给临床决策提供更合理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住院的AAD病人,收集整理其病例资料,包括基本资料、起病时间、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入院体征、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手术及用药情况、院内病死率等。比较急性Stanford A型和Stanford B型AD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的差异性,并将急性Stanford A型AD分为院内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建立Excel表格,录入数据,导入SPSS系统,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共纳入AAD 391例,其中急性Stanford A型AD(A组)213例(54.5%),急性Stanford B型AD(B组)178例(45.5%)。A组院内病死率(20.7%)明显高于B组(4.5%),尤其是保守治疗死亡率(60.8%vs 8.8%),死亡原因上A组因夹层破裂死亡多于B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年龄、男女性别比、吸烟、住院天数、胸闷胸痛及腹腰背痛、入院时心率血压、主动脉瓣杂音、心包及胸腔积液、肾囊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两组在白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总胆红素、总二氧化碳、高密度脂蛋白、CK-MB及超敏肌钙蛋白I;D-二聚体、FDP、PT、TT、FI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上两组差异不显著。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中A组左心室直径、升主动脉(AAO)最宽处直径水平以及TTE诊断主动脉夹层比例高于B组,而右心室直径小于B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为女性、年龄<67岁、入院收缩压<118mm Hg、AAO最宽直径>40.5mm、MPV>9.82fl、D-二聚体>7.13mg/L是判别患急性Stanford A型AD的预测因素。AAO最宽处直径=40.5mm时判断为急性Stanford A型AD的AUC为0.80,灵敏性70.0%,特异性为79.8%;D-二聚体为7.13mg/L时判断患A型AD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3.5%和73.3%。2.急性Stanford A型AD共213例,其中院内死亡44例(20.7%),要求出院39例(18.3%),治愈好转出院130例(61.0%),将院内死亡归为死亡组(20.7%),要求出院及治愈好转归为院内存活组(79.3%)。两组在年龄、性别及吸烟饮酒上差异不显著。院内死亡组发病到就诊时间及入院时收缩压水平低于存活组,在并发症和既往病史方面两组差异不显著。实验室检查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水平;总二氧化碳、尿酸;D-二聚体、PT、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型上两组间差异不显著。TTE院内死亡组AAO最宽处直径水平高于存活组,差异显著。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O最宽处直径>44.5mm、D-二聚体>7.23mg/L、白细胞>10.82 G/L以及未能及时手术治疗是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急性Stanford A、B两型AD存在多方面差异,当患者性别为女性、年龄<67岁、入院收缩压<118mm Hg、AAO最宽直径>40.5mm、MPV>9.82fl、D-二聚体>7.13mg/L时,考虑患急性Stanford A型AD可能性更大,可能有助于临床快速鉴别,以便医务工作者能尽快明确诊断A型AD并尽快准备外科手术治疗相关事项,从而降低病死率。急性Stanford B型AD合并肾囊肿比例明显高于A型,但还需进一步深层次的机制研究探讨这种差异及其意义。2.急性Stanford A型AD患者出现AAO最宽处直径>44.5mm、D-二聚体>7.23mg/L、白细胞>10.82 G/L时,院内死亡的可能性增加,需尽早手术治疗,手术能明显减低院内病死率。第二部分: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入住ICU呼吸道感染现况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AD入院及术后入住ICU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各种标本培养结果、感染指标、抗生素使用情况、ICU入住时间和气管插管天数以及预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术后病原体感染情况、出现感染的影响因素、感染与预后的关联及抗生素的使用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住院的急性Stanford A型AD病人219例,除外亚急性及慢性主动脉夹层(起病至就诊时间>336小时者)2例、重复住院3例及资料不全1例,共213例,其中行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62例,药物保守治疗51例。纳入外科手术治疗病例162例分组整理资料,建立Excel表格,录入数据,导入SPSS系统,统计分析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62例外科手术后急性Stanford A型AD入住ICU均行痰培养,其中培养阳性组共87例(53.7%),阴性组75例(46.3%)。阳性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阴性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阴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年龄、性别、入院体征及并发症、既往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实验室其他检查、术后血常规生化检查及术后入住ICU情况上两组间未能得到显著差异(P>0.05)。A型AD术后入住心脏大血管外科ICU痰培养检出细菌分布情况以鲍曼不动杆菌60例(39.7%,CRAB 53株占88.3%)、金黄色葡萄球菌37例(24.5%,MRSA33株占89.2%)、肺炎克雷伯杆菌25例(16.6%,产ESBLs 11株占44.0%)、大肠杆菌12例(7.9%,产ESBLs 6株占50.0%,CRE 2株占16.7%)、铜绿假单胞菌8例(5.3%,CRPA 2株占25.0%)为最常见的五种。真菌检出情况为,白色念珠菌30株(51.7%),热带念珠菌13株(22.4%),光滑念珠菌6株(10.3%),克柔念珠菌4株(6.9%),黄曲霉3株(5.2%),近平滑念珠菌2株(3.4%)。抗生素使用以碳青霉烯类(67.3%)、利奈唑胺(58.6%)、头孢曲松他唑巴坦钠(53.7%)及头孢哌酮舒巴坦钠(54.9%)占据主要地位,其次是替加环素(27.0%),糖肽类抗生素(13.0%);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有氟康唑(24.1%)、伏立康唑(3.7%)、棘白菌素(3.1%)。结论:本中心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呼吸系统出现耐药菌感染的可能性以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真菌则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为主。急性Stanford A型AD术后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及唑脘酮类抗生素利奈唑胺使用广泛,这可能是影响耐药菌株种类分布的主要原因。
其他文献
2016年,辽宁省以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为突破口,初步建立起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和供应保障工作机制。辽宁省卫生计生委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应保障
继电保护设备是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的一道重要防线。伴随着“京津冀一体化”,邢台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电力需求短缺,电网规模在过去十年中翻了一番。电网规模快速的增长导致系统的短路水平快速变化,电网方式频繁调整,大幅增加了继电保护设备的操作次数,当前的就地操作方式限制了调控一体化的发展。面临日益加重的继电保护设备就地操作压力,发展趋势逐渐向远方操作靠拢,然而眼下继电保护设备远方操作缺乏统一、可靠的规约及模
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了何种影响?不同类别的财政科技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开创性地根据资助对象和资助领域,将财政科技
目的探讨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本研究项目的120名患者随机分为4组:常规治疗组(1~30)、单纯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组(31~60)、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组(61~90)、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与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治疗组(91~120),每组30例,分别进行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单纯多参数脑电生物反馈及单纯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进行临床
MOOC源于发达国家,进入中国以来,引起了开发的热潮,也带来了诸多值得开发主体深思的问题。MOOC存在交互性差,知识体系结构散乱,缺乏较强目的性与计划性等问题,尚不能体现课程
<正>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是顺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县域支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新机遇与新挑战并存,提升县域支行竞争力需要新思维、新举措,更需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协调共进的历史,是人对其自身和自然不断认识的历史。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与自然关系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低分子质量(1 000 u)壳寡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盲肠微生物数量以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城市绿色空间的合理规划有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系城镇与周边地区的良性动态平衡关系。笔者以余庆县绿地系统规划为项目基础,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对余庆县绿地现状进
沥青混凝土路面是目前高速及干线公路常用的柔性路面,随着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后,沥青路面早期损坏较为普遍,本文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