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颈椎外科近五十年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年各种内固定内植物的出现,使重建颈椎的结构与功能变得更为有效和方便,颈椎间融合器的出现和流行大大方便了脊柱外科医生和患者,但融合器沉入椎体的并发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手术效果。本研究采用了不同直径的中空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根据其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研究结果,设计了一种颈前路椎间融合器的植入术式,并报道其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第一部分椎间融合器植入颈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价摘要: 目的:①探讨植入不同直径螺纹状椎间融合器(cage)对颈椎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②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方法的改进,最佳cage直径的选择,拔出力的测量,为临床手术及术后处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成人新鲜颈椎标本12具,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手段,对颈椎的稳定性与不同程度切除终板植入不同直径cage后的生物力学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WP=5>结果:①颈椎采用椎间融合器(cage)内固定术后,其强度增加22%,椎体应变下降15%,而刚度增加43%,位移减小20%,与正常颈椎相比均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颈椎稳定度得到明显增强。②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改进的植入法应选用cage直径11-12mm为最佳,使cage覆盖椎体终板超过30%以上,接触面积达65%以上颈椎最稳定,其椎体应变、位移、cage沉降率最小。结论:颈椎前路螺纹状椎间融合器植入是一种有效的初始稳定手段,有助于颈椎稳定度的增加,在手术方法时应选择直径为11-12mm椎间融合器为佳。在维持足够的椎间高度时,并能达到足够的终板覆盖面积,使颈椎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及融合器的沉降率得到最好的满足。第二部分 颈椎间融合器椎体间有限融合摘要目的 为防颈椎间融合器沉入椎体,设计了一种椎间融合器植入术式。报道该术式的技术细节以及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36例颈椎间盘退变所引起的颈神经根病、脊髓病或颈椎临床不稳患者采用了该手术治疗,手术采用颈前路、Caspar撑开器预先撑开受累椎间隙相邻椎体,使受累椎间隙高度达到正常后,再过撑2mm,采用环锯法切除部分终板及椎间盘,植入11×12mm或12×12mm之Inter Fix颈椎间融合器,并随访其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随访时间1-18个月。<WP=6>结果 该术式易于掌握,术中受累椎间隙之高度调节易于掌控,术中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效果按JOA评分平均由10.5提高到14.5分,椎间隙高度术后即刻较术前提高3.5±0.5mm,术后3个月仍维持提高2.5±0.3mm,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分别维持在提高2.4±0.5mm及2.3±0.6mm,与术后3个月之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术后一年JOA评分无明显下降,随访期间,椎间融合器周围未出现透亮带,或硬化带,无植入物松动、脱落或严重沉入椎体现象。结论 采用本术式可保留受累椎间隙椎体前柱上下之部分硬质终板,保证了其减压床在椎间融合器按撑开压缩原理植入后一定的强度,并使椎体中部减压后之松质骨床与椎间融合器内充填之松质骨通过预留孔充分接触有效融合。这种有限融合方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植入后的初始稳定性,并较好地维持了椎间隙高度和保持颈椎的生理序列,避免了颈椎传统融合术取骨并发症及椎间隙塌陷,或内植物沉入椎体之不足。该术式的临床效果与影像学远期结果有待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