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体热舒适需求水平与建筑供暖空调能耗密切相关,即需求低则能耗小、需求高则能耗大。我国地域气候多样,建筑类型丰富、采暖方式迥异,居民实际热舒适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然而现有的建筑规范以18℃为所有冬季采暖建筑室内热环境控制和建筑热工设计的依据,未能体现我国居民差异化的热舒适水平,不利于针对性解决建筑节能问题。本文针对以西安为例的寒冷地区,对采暖居住建筑开展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多样性研究,探讨供暖模式对建筑室内热环境与热舒适水平的综合影响,为提出与实际居民需求相适宜,与我国建筑节能战略更契合的室内设计温度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梳理国内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的现场研究的文献,分析影响居住建筑冬季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发现供暖方式是北方供暖建筑室内热环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居住的室内环境是人体多样化需求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次,针对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住宅的室内热环境进行实测,研究供暖模式对于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发现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对室内然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室内平均温度、温度分布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均匀度三个方面。而后,在集中供暖、分户供暖、分户间歇供暖住宅中进行了冬季的热舒适调查,比较不同供暖方式室内热环境和住户的热需求差异,得出不同供暖模式下人体中性温度与舒适区间。最后,对连续供暖、分区供暖、分时分区供暖模式的住宅进行了能耗模拟研究,研究室内舒适温度与能耗之间的制约关系。以西安地区为例,给出了不同供暖模式下室内设计温度的适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