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逼尿肌不稳定(detrusror instability,DI)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尽管临床上应用了多种针对神经源性因素和肌源性因素的药物,以期调节逼尿肌的功能,但都因效果不理想或副作用大而不适用于临床治疗。因此,对逼尿肌的功能调节以及 DI 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尤其具有科学意义和指导价值。 DI 产生的常见原因为膀胱流出道梗阻(BOO)、神经源性病变及特发性因素,各种致病因素的最终作用都是引起逼尿肌的自发兴奋-收缩能力增强而导致 DI,因此,肌源性因素作为 DI 发生机制的一条共同通路在近年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 钙离子是对包括逼尿肌在内的各种平滑肌的兴奋进行调节的最重要的生理学基础和主导因素。平滑肌细胞内的钙包括胞外钙内流和胞内钙释放两个来源,后者对全细胞的钙浓度影响较小,但却通过钙激活钾通道(calcium 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s,KCa)和钙激活氯通道(calcium activated chloride channels,ClCa)对钙内流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从而维持平滑肌功能的稳态。近年来对 KCa 和 ClCa 在平滑肌中的表达与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逼尿肌中仅见 KCa 对正常逼尿肌的功能调节,及小鼠膀胱中的 mRNA 表达的研究报道,而 ClCa 则尚未见在逼尿肌中的表达与作用的研究报道。 DI 时逼尿肌的自发兴奋性明显增强,势必与钙的内流有关,既往研究及临床用药希望通过阻断钙通道来控制或减少钙内流,但都未能有效控制逼尿肌的无抑制收缩,使得我们有理由认为钙激活的反馈调节功能变化也是引起逼尿肌细胞钙内流增加和兴奋性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可能在 DI 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实验研究旨在对钙激活钾通道(KCa)和氯通道(ClCa)在正常与 DI 逼尿肌的表达与作用差异进行研究,观察其对 DI 逼尿肌兴奋性的影响,探讨这两种相互平衡的调节机制与 DI 发生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钙激活钾/氯通道在对照与 DI 逼尿肌中表达2.钙激活钾/氯通道对逼尿肌细胞膜电位的调节作用3.钙激活钾/氯通道对逼尿肌条兴奋性的调节作用 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 6<WP=12>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通过清醒状态下膀胱测压的方法,从 BOO 大鼠中筛选了 DI 模型,采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地分离了逼尿肌细胞应用于本实验研究。 2.DI 大鼠逼尿肌组织中钙激活钾通道的 mRNA 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以BKca 和 SKca3 下降更为显著,而钙激活氯通道的 mRNA 表达则明显增加。 3.钙激活钾通道通过负反馈作用,而钙激活氯通道通过正反馈作用参与了正常逼尿肌细胞膜电位稳定的调节,但后者的作用较小,在一定的牵张刺激下两者的作用均有增强表现 4.DI 逼尿肌的 Kca 对细胞膜电位的调节能力明显减弱,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对牵张刺激的反应,而 ClCa 的作用明显增强,对牵张刺激的反应进一步提高 5.钙激活钾通道负反馈调节逼尿肌条的兴奋性,但在 DI 逼尿肌中其作用减弱。钙激活氯通道对正常逼尿肌兴奋的维持可能不起主要作用,但在 DI 逼尿肌中,其促进兴奋的作用增强。 综上所述,由于 Kca 和 ClCa 在平滑肌的兴奋及细胞膜电位的调节中起着相反而平衡的调节作用,Kca 功能下调和 ClCa 功能上调可能是参与 DI 发生的重要因素,但其中还有诸多环节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