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校教育的重心逐渐由过去强调教师主导转变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中心体现了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人文化,成为国家和地区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因此,生本课堂的理念应运而生,即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实现个体间积极有效互动。此外,教育公平理念也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参与机会,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尤其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生本课堂必然发展到强调每个学生的参与,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生本课堂的应有之意。全员参与式课堂的主旨在于实现学生参与的全体化,使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对课堂的生成都有贡献,全员参与式课堂关照到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课堂上的“边缘人”,强调课堂上多样的互动。 从现有文献上来看,国内学者对全员参与式课堂的讨论还不够细化,策略大多过于宏观概述不能深入。从教育实践来看,许多教师在接受该理念的时候还心存顾虑。有鉴于此,在本研究中,作者试图从理论上阐述全员参与式课堂的特征,从实践上通过对小学中高年级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状况的观察,结合课后访谈和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具体探究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相关因素及实行全员参与的可行性。 通过学生课堂参与的相关调查,得到如下结论:在课堂状态整体感知方面,作者发现课堂参与状况差别明显、课堂教学状态凸显为权威之下的顺从、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多为问答式;在课堂参与的动态分析方面,存在课堂参与变动性强,多维参与尚待唤醒的问题。再者,从课堂参与机会分配上来看,学生获得的显性参与机会和隐性参与机会都是不均等的。关于学生课堂参与状况的个体差异的调查维度,研究者发现不同课堂参与水平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对于自我、教师和课堂等方面的感受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四类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不同。通过对学生、教师、教学和课堂环境因素四个维度下各个影响因素的调查,分别探究不同因素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 探究全员参与式课堂的现实障碍,首先是任务中心与效率导向的束缚,其次在于教师的主观约束,教师期望与多元文化素养的不足;再次是学生的内在因素,学习基础与恐惧心理的阻碍;最后是客观制约,班级原有历史因素,诸如座位安排、职务分配、班级人数等方面的影响。 最后提出实现全员参与式课堂的路径:营造关注学生学习、宽容无错误的课堂氛围,建立彼此相倚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探索提问的艺术、实现教学个别差异化以确保参与机会最大化;教学策略上运用支持性评价,有效激励内化学习动机;学生方面实现学的自主,强化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