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性低,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往往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将植入式缓释药膜与纳米技术相结合,可在肿瘤局部维持较长时间有效药物浓度,提高药物靶向性,减少全身毒副作用。目前,植入式缓释载体材料使用的胶原蛋白主要是从陆生动物中提取的(如猪、牛),随着疯牛病和口蹄疫等疾病的发生,以及宗教和习俗等原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鱼鳞、鱼皮等水产废弃物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其氨基酸组成与陆生哺乳动物胶原无明显差异,且不存在上述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然而,鱼胶原作为植入式缓释载体材料的相关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首先采用酶解法从鲢鱼皮中提取出胶原蛋白,并将其与壳聚糖复合,经戊二醛(GA)或1-乙基-3-(3-二甲基氨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交联,制得了系列胶原-壳聚糖复合海绵。通过吸水性、降解性等检测发现,该类复合海绵中胶原和壳聚糖的最佳质量比为1:0.25,复合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止血效果,且GA交联制得的复合海绵效果更好。以胆固醇、琥珀酸酐、乙二醇壳聚糖和生物素为原料,采用三步反应合成了生物素化胆固醇疏水改性乙二醇壳聚糖聚合物(Bio-CHGC)。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与元素分析仪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通过探头超声法制备了系列Bio-CHGC载药纳米粒。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该类载药纳米粒为球形。随着投药量的增加,纳米粒载药量增加,包封率降低;随着纳米粒载药量的增加,其粒径增大,药物的释放速度减慢;释放介质pH值越低,药物释放越快。稳定性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在生理条件下可稳定存在。将Bio-CHGC载药纳米粒与废弃鲢鱼皮胶原、壳聚糖复合,制得鱼胶原基缓释药膜,并对其吸水性、降解性、释放特性及细胞毒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缓释药膜的释放比单纯载药纳米粒慢;缓释药膜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基质降解方式,而扩散只是辅助的释放形式;此外,Bio-CHGC药膜组对细胞的抑制率高于未生物素化的CHGC药膜组。上述结果说明该缓释药膜具有双重缓释及靶向作用,有望开发成一种新型的抗肿瘤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