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通过具体解读作家作品,整体把握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发展态势,探讨乡土叙事行为背后的动力机制,以及目前存在的重大问题。 绪论界定乡土小说的概念,认为地域乡土(与城市相对)是乡土小说的稳定核心,本身包含着触发乡土想象的全部活力,地域文化和乡土精神则是乡土小说的审美内涵,乡土小说作为有效术语仍然适用于当代文学评论。1990以来,乡土小说淡出消费社会的文学热卖场,但在导向性文学层面,历史悠久的“乡土”并未丧失活力,执着于乡土小说创作的作家很多,重心依然是中短篇小说,其发展存在南北不平衡的现象。就主题意蕴而言,19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想象域主要在以下四个方向拓展:直面现实、文化批判、历史反思和家园守望。 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考察以上四个主题性想象域。第一章分四节,研究“直面现实”乡土小说,先后评述刘醒龙、陈应松、何申、关仁山、谭文峰、王祥夫、夏天敏、雪漠等八位作家。认为:1990年代乡土小说对热点问题的揭露、批判非常广泛。这些小说展现了当代农村纷繁错杂的社会现实,腐败弊政、扶贫、农民工、生态等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尽管它们在艺术层面存在形形色色的不足和缺陷,但仍然凭借尖锐的问题意识引起社会反响。它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沮丧的乡村图景,那就是乡土的沉没。在刘醒龙、陈应松、王祥夫、谭文峰、夏天敏等优秀作家的问题视域中,农村经济、政治、人性、道德、文化全面崩溃,乡土的沉没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当前重大社会问题的揭露,亦是再造乡土的必需——不仅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新型农村,也是乡土美学意义上的新的“乡土”。 第二章分四节,研究“文化批判”乡土小说,评述黄建国、杨争光、乔典运、李佩甫、阎连科、韩少功、贾平凹等7位作家。认为:国民性批判依然是乡土小说一个重要的问题视角,但当代作家更加注重追溯其政治经济根源,在历史背景、生存境遇、权力文化、人性等更宽阔的视野中立体把握农民性。另一方面,捕捉变革时代的精神裂变,为伤痕累累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唱挽歌,这种精神取向势头强健。面对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种文化模态共时性存在的中国社会复杂现实,乡土作家大都陷入价值困惑,无法在文化冲突中确立理性平衡的文化批判价值体系。他们在现代启蒙与文化立场、道德批判与价值悬搁之间徘徊无路,正体现了“沉没与再造”的巨大张力。韩少功和贾平凹的长篇立意高远,构思宏大,是1990年代文化乡土小说的重量级作品。他们用全球化时代超越性的文化视野审视乡土,在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相互碰撞、交互作用中辨证分析,探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