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占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占38.7%,城市占41.1%。全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血管病,即每天9590人,每小时400人,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由于自体非必要、可切除的血管很少,且需进行二次手术,另一方面,异种血管容易造成血栓,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血管移植。因此,人工血管的研制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hexanoate)(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简称PHBHHx,是近年来生物材料领域出现的新型材料之一,是聚烃基脂肪酸(PHAs)的第三代衍生产品。它是由嗜水气单胞菌以3-羟基丁酸(3-HB)和3-羟基己酸(3-HHx)为单体发酵合成的一种无规嵌段共聚酯,具有比聚-β-羟丁酸(PHB)及聚β-羟基丁酸戊酸酯(PHBV)更高的断裂强力和韧性,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血液相容性,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材料。本文以聚3-羟基丁酸己酸酯(PHBHHx)为基本材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可植入人体的人工小血管结构,通过对血管不同结构的成型加工设计,探讨了形态结构对小口径人工血管性能的影响,评价了phbhhx作为新型生物材料在小口径人工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和生物性能。具体地,本文首先对phhbhhx的静电纺丝成型性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静电纺丝制备工艺参数,包括溶剂、纺丝液质量分数、电压、推注速度、接收距离以及环境温湿度等对phbhhx纺丝成形的影响,并将二氯甲烷(ch2cl2)和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作为溶剂,将两者按不同比例混合,考察了混合溶剂对纺丝过程的影响。最终确定了phbhhx静电纺丝溶剂ch2cl2/dmf的混合比为99/1,优化纺丝工艺参数为:纺丝液浓度12wt%,推注速度1.0ml/h,接收距离20cm,纺丝电压14kv,温度为30°,相对湿度40%。由于小血管系统中的血流速度慢、血压低,容易造成血管狭窄和栓塞,而成为目前血管研究中的重点。本文基于优化的静电纺丝工艺,采用phbhhx分别制备了内径为6mm的直型小口径血管以及直型波纹化管状结构。对所制备的小口径人工血管与商用人工血管的体外力学性能以及生物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对比。通过对管状结构的壁厚、外观形态、力学性能、水渗透性和径向动态顺应性的测试,分析不同纺丝接收时间对管状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纺丝接收7h制备得到的壁厚为284.70±11.45μm的小口径人工血管综合性能较佳,在各项性能上优于商用eptfe产品或与商用产品相差较低。最后,本文对静电纺phbhhx人工小血管的血液相容性、凝血性以及细胞毒性等生物性能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静电纺phbhhx人工小血管的血液相容性仅为0.46%,远优于生物医用材料的合格标准;细胞活性高达89%,说明PHBHHx对细胞无毒性或较低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