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引来了世界各国极大的反对声,而补贴作为一种更为隐蔽的非关税壁垒,更加被世界各国关注,同时,反补贴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世界各国也在不断加强补贴与反补贴法律、法规的完善,以保护国内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农业补贴与反补贴问题是国际经济贸易中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农业的独特性使农产品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是货物贸易的特殊领域,长期以来,各国对此都不能达成一致的约束性规则。农业补贴与反补贴问题长期处在《关贸总协定》的有效约束之外,实践中,发达国家利用这一缺陷对农业实施保护主义策略,大力推行农业支持和进口限制政策,对农业实行高水平的补贴,这样,农产品不仅生产过量,而且结构严重失衡,为处理多余产品又要通过巨额出口补贴向国际市场出售农产品。由此,对大多数主要依赖农业和农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被严重扭曲。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贸易冲突不断升级,使各国都认识到了把农业贸易纳入到国际贸易自由化体系的重要性。直到《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简称《WTO农业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开端。该协定的宗旨是从根本上逐步实现减少各国实行了50多年的农业补贴和保护,最终纠正和防止世界农产品市场存在的各种限制和贸易扭曲现象。根据协定,农业补贴得到了消减,但是补贴的数量依然在较高水平,出口补贴和国内支持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允许。2001年的新一轮贸易谈判也就是多哈回合以通过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来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为宗旨又把进一步消减农业补贴作为重要议题之一。然而多哈回合却因美国和欧盟等发达成员出于国内政治考虑,不肯切实消减其扭曲国际贸易的巨额农业补贴而屡遭阶段性失败。这使得农业贸易进一步自由化的前景不容乐观。本文正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主要目的是通过对WTO农业补贴与反补贴法律制度的研究,在WTO框架下为我国的农业补贴制度提供完善的思路和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一部分是补贴与反补贴概述,主要从补贴与反补贴的含义和经济学理论方面进行阐述,对补贴与反补贴的含义进行明确的界定,通过经济学理论分析,解释了补贴与反补贴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同时明确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国情选择合理的经济理论。第二部分是WTO农业补贴与反补贴规则及其法制演变,主要论述了从GATT1947到东京回合,再到WTO《农业协定》,以及新一轮的农业贸易谈判,分别对农业反补贴问题所作出的法律规制,其法制演化过程突出了农业反补贴问题随着国际贸易发展的日益重要性。第三部分农业补贴与反补贴的国际实践,主要从发达国家与地区、发展中国家这两个方面阐述农业补贴与反补贴问题在国际上的做法和对策,通过对各国制度的分析比较,探求对我国制度有益的经验。第四部分是WTO框架下我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通过阐述我国入世承诺,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农业补贴情况,最后针对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对策建议,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