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2E1依赖的丙烯酰胺神经突触前可塑性损伤效应研究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丙烯酰胺(acrylamide,ACR)进入体内后,经 CYP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代谢转化为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GA)。有研究表明,在肌肉和神经组织中存在较高浓度的ACR原型和代谢产物GA。考虑到GA的生物效应,对ACR神经毒作用的研究不能仅仅关注其物质原型,应进一步同时探究其代谢产物GA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毒效应机制及作用差异。通过以高/低表达目的代谢酶CYP2E1的人源肝细胞HEPG2 E47/C34与可分化为成熟神经元的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体外共培养模型为基础,构建ACR在体代谢微环境的体外平台,研究ACR的神经突触可塑性损伤效应,揭示ACR原型及其主要代谢产物GA对神经毒效应的作用机制和差异。方法:1 HepG2 E47和HepG2 C34细胞株的构建及验证:构建pWSLV-07-cyp2e1过表达质粒及未插入cyp2e1基因片段的pWSLV-07空载质粒,扩增并收集重组质粒,将上述质粒转染293T细胞。以含不同质粒的病毒液侵染HepG2细胞,嘌呤霉素筛选后挑选目的单克隆细胞进行培养与扩增。应用荧光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法在mRNA与蛋白水平检测CYP2E1 在HepG2 E47、HepG2 C34 和HepG2中的表达水平,验证目的细胞株的构建。2 HepG2 E47/SH-SY5Y 与HepG2 C34/SH-SY5Y 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ACR的神经元损伤效应研究:将对数生长期的SH-SY5Y接种6孔板;HepG2 E47/C34分别接种至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小室,构建HepG2 E47/SH-SY5Y与HepG2 C34/SH-SY5Y共培养系统。①CCK-8法检测ACR梯度剂量(0、50、100、150、200、250和50μg/ml)下不同染毒时间(24、48和72h)对单培养SH-SY5Y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②将HepG2 E47、HepG2 C34与SH-SY5Y细胞采用间接共培养方式,Transwell上室培养HepG2 E47或HepG2 C34,下室培养SH-SY5Y,CCK-8 法检测ACR梯度剂量(0、50、100、150、200、250 和 500μg/ml)24h时点对两组共培养系统中SH-SY5Y细胞相对存活率的影响。HPLC法检测两组共培养系统经ACR染毒后(0、50、100和150μg/ml,24h)的ACR物质原型及其主要代谢产物GA的含量。3 ACR及其代谢产物GA对两组共培养系统中的神经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损伤效应研究:ACR(0、50、100和150μg/ml,24h)染毒处理两组共培养系统后,电镜检测两组共培养体系中神经细胞突触和线粒体的微观结构变化;化学比色法检测Ca2+-ATPase和Na+-K+ATPase的酶活性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突触前可塑性关键功能蛋白突触素Ⅰ(Synapsin Ⅰ)、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可溶性N-甲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附着蛋白受体(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t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 proteins,SNAREs复合体)各个蛋白(SNAP25、Syntaxin 1A、VAMP-2)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 HepG2 E47和HepG2 C34细胞株的构建及验证:HepG2 E47的cyp2e1mRNA表达显著高于与HepG2、HepG2 C3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G2与HepG2 C34组比较,cyp2e1的表达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HepG2 E47的CYP2E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HepG2、HepG2 C3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G2与HepG2 C34组比较,CYP2E1的蛋白表达量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 HepG2 E47/SH-SY5Y 与 HepG2 C34/SH-SY5Y 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ACR 的神经元损伤效应研究:ACR(0、50、100、150、200、250 和 500μg/ml)作用单培养SH-SY5Y细胞,染毒24h后0-20μg/ml组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50%;48h时0-150μg/ml组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50%;72h时0-100μg/ml组细胞相对存活率低于50%。抑制率绘制线性拟合图,染毒时间为24h时,R2值最大,线性拟合程度最好,由此,综合考量并设置后续实验染毒时间为24h。HepG2 E47/SH-S Y5Y与HepG2 C34/SH-SY5 Y两组共培养系统,当ACR染毒浓度为0-150μg/ml时,SH-SY5Y的细胞存活率均在50%以下,因此后续实验ACR的染毒梯度浓度设置为0、50、100和150μg/ml、染毒时间为24h。HPLC检测ACR与GA的含量,随着ACR染毒浓度增加(0、50、100和150μg/ml),两组共培养系统SH-SY5Y细胞中的ACR和G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CR及其代谢产物GA对两组共培养系统中的神经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损伤效应研究:当ACR染毒剂量为0μg/ml时,SH-SY5Y细胞的神经突触结构清晰,突触间隙明显,可见突触小泡;线粒体圆形或长杆状,线粒体峰结构清晰。随ACR染毒剂量增加,与HepG2 C34/SH-SY5Y共培养组相比,HepG2 E47/SH-SY5Y组突触模糊、结构破坏,突触小泡减少程度增加;线粒体肿胀程度增加,线粒体膜及峭结构消失。两组共培养系统SH-SY5Y细胞中,0、50、100和150μg/ml剂量组的Ca2+-ATPase与Na+-K+-ATPase酶活性渐减少,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G2 E47/SH-SY5Y 组的 Ca2+-ATPase 与 Na+-K+-ATPase酶活性下降程度显著高于HepG2 C34/SH-SY5Y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培养系统SH-SY5Y细胞,0、50、100和150剂量组的Synapsin Ⅰ与GAP-43蛋白渐减少,SNAREs复合体(Syntaxin 1A,SNAP-25,VAMP-2)蛋白渐增多,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G2 E47/SH-SY5Y共培养系统中的SynapsinⅠ 与 GAP-43 蛋白明显低于 HepG2 C34/SH-SY5Y 组,Syntaxin 1A,SNAP-25,VAMP-2蛋白明显高于HepG2 C34/SH-SY5Y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携带cyp2e1基因的质粒载体在HepG2细胞系中实现其蛋白持续稳定高表达,并以空载质粒为空白对照,消除质粒对细胞蛋白表达的影响,成功获得CYP2E1过表达细胞株HepG2 E47与阴性对照细胞株HepG2 C34。为深入研究CYP2E1在ACR所致神经毒性及其分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细胞模型基础。2、应用HepG2 E47与HepG2 C34为CYP2E1差异化表达的细胞基础,构建肝细胞与神经元共培养模型HepG2 E47/SH-SY5Y和HepG2 C34/SH-SY5Y,研究ACR代谢活化过程对其神经毒效应的影响。3、在ACR所致神经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损害中,随着ACR染毒剂量的增加,通过电镜观察突触微观结构以及可塑性损伤相关关键功能蛋白SynapsinⅠ、GAP-43 和 SNAREs 复合体(VAMP-2、syntaxin 1A 和 SNAP-25)的改变,推断主要代谢产物GA的损伤作用高于ACR物质原型,此研究结果对ACR神经毒作用机制的最终有效阐明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了解我国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大部制改革的情况,从机构收入、院内个体服务、辖区群体保健服务等方面分析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大部制改革效果,总结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对妇幼保健机构“大部制改革”及“规范化建设”相关文献及文件进行阅读、整理、归纳和总结,为制定研究方案提供理论依据。2.机构监测网络直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
目的:本研究利用宜昌市和宁波市的区域大数据平台中脑卒中发病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数据,计算脑卒中发病水平,分析支持性环境影响因素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控制、支持性环境的良好建设和区域大数据平台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性思路和可行性建议。方法:基于文献和现场调研,确定研究因素,选择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居住点距离医疗机构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园的直线距离、居住点距离公共交通站点的直线距离作为脑卒中
学位
目的硒(Selenium,Se)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特性,是人体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丝氨酸(Serine)是人体的非必需氨基酸,Serine有着多种生理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作为蛋白质中的磷酸化位点。除了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外,Serine还在多种细胞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许多重要代谢物质的前体。这些代谢物包括一种对核苷酸从头合成至关重要的一碳单位,以及对磷脂至关重要的神经酰胺和神经递质。
放射性废离子交换树脂是核电站排出的主要放射性废物之一,国际上大多采用固化处理。离子交换树脂的吸水溶胀性和化学活性,给所有固化技术都带来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树脂固化物容易碎裂。因此我们着重就离子交换树脂-水泥固化物的强度、配方和碎裂机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作。
羊瘙痒病是一种自然发生的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它可以在绵羊和山羊羊群之中传播,其疾病的易感性、潜伏期和跨物种传播的能力主要受宿主朊蛋白基因(prionprotein gene,Prnp)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藏羚羊和岩羊发生羊瘙痒病的报道,研究藏羚羊和岩羊的Prnp序列有助于评估藏羚羊和岩羊对羊瘙痒病的易感性。参照GenBank上已经发表的绵羊Prnp序列设计引物,然后对藏羚羊和岩羊的Prnp序列进行扩增
蜱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专门以其脊椎动物宿主的血液为食,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传播媒介生物,能够传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多种病原体。了解和鉴定蜱传病原体对评估感染风险,病原体控制和相关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6S核糖体DNA(16SrDNA)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病原菌特异性基因检测技术,研究不同地区优势蜱种携带微生物的种群特点,发现当地主要蜱传病原菌,为当地的蜱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于山西祁
蜱媒病毒(Tick-borneviruses,TBV)属于一大类重要的虫媒病毒,通过脊椎动物和媒介蜱在自然界中循环。目前已知的蜱媒病毒有160多种,其中一些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和俄罗斯边境接壤区域内存在蜱媒病毒的自然疫源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俄边境口岸的贸易、运输和旅行日益增多,蜱媒疾病跨境传播的风险加大。因此本研究对中俄部分边境地区开展蜱媒病毒的调查,为该地区蜱媒疾病的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无包膜单链RNA病毒,是人类急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如接触HAV污染的食物、水、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偶尔可通过输血及血制品传播。人对HAV普遍易感,随着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甲肝疫苗的应用,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随之降低,但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未免疫人群抗体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更易引起甲肝的暴发。HAV在环境中较稳定,对干燥、高温、高或低pH值、
旋毛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从发现至今已近200年,但每年在世界各地仍有大量病例并引起多起暴发。由于旋毛虫病的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不易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至今仍没有一种快速、准确、便捷的诊断方法。本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又能大量制备的优质抗原,可用于研制旋毛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制剂。目的:本研究基于以往研究基础所获得的旋毛虫不同发育时期的4个强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