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90年代之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提出了“翻译能力”、‘译者能力”、“口译能力”和“译员能力”,并加以区分和厘清。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提出“口译接口”假说。认为在内隐的“译员能力”与外显的口译表现即“译之为”的转换中存在各种“接口”,这些“接口”在不同层面对最终的“译之为”可能产生不同影响,如双语语言能力、百科知识储备、口译能力、口译身体素质、口译心理素质等。其中,口译能力即“译之能”可理解为口译所需的转换能力和技巧等。在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不同形式的口译中,由于工作方式的不同,所需的转换能力和技巧也有所不同。在交替传译中,口译的“译之能”与“译之为”的内在转换机制可以由“工作记忆”和“口译笔记”两个外在形式得以体现。两者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对交替口译“译之为”产生影响。因此,可对其进行研究考察以获取内在接口的情况。在交替传译研究方面,考察笔记与交替传译质量关系方面的研究较多,同时考察工作记忆与口译笔记对交替传译表现影响的研究很少。由于工作记忆与口译笔记之间的交互作用很复杂,单纯就其中一个接口进行研究难免会有一定局限性。故本研究将工作记忆接口和口译笔记接口同时纳入考查范围,以期获得相对全面的结果。本研究选取5名本科二年级学生,5名MTI翻译硕士一年级研究生和5名MTI翻译硕士二年级研究生为对象,通过口译实验、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对其在“工作记忆接口”、“口译笔记接口”的各个子接口(如口译笔记数量、口译笔记形式、口译笔记语法特征等)与“译之为”之间关系进行考察。相关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与口译笔记两个“接口”交互作用,在不同的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口译笔记中出现了“主动记录”和“被动记录”两个现象,各接口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清晰起来。以此结果可以假设:各接口间为正相关者则视为“强接口”;若为负相关,则视为“弱接口”;相关性不确定者则为“动态接口”。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工作记忆与口译表现之间的相关性总体显示为“强接口”;口译笔记中目标语的使用、缩写、符号比例与口译表现之间、口译笔记中名词信息比重与译员表现之间亦显示为“强接口”。2)工作记忆与口译笔记数量之间、工作记忆与口译笔记中符号比例之间以及笔记数量与译员表现之间显示为“动态接口”;3)口译笔记中动词、形容词信息比重与译员表现之间则表现为“弱接口”。本研究在理论上初步厘清了译员能力与译员行为接口背后复杂关系,对口译教学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