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0月,中央银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此举提升了货币政策利率调控机制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地位。在新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何持续地、深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完成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成功转型是新时期的重要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紧扣我国利率市场化新进程,运用结构化的DSGE模型,刻画了银行部门、中央银行部门的微观行为,分析取消利率管制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政策利率选择及其效果,为新时期我国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实现货币政策利率调控转型提供良好的参考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理论上梳理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结合实际分析利率市场化改革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所带来的影响。在实证中建立了结构化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包含了居民、厂商、银行部门及中央银行四部门,将信贷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工具设定为冲击形态,同时加入符合真实经济环境的技术冲击等,通过贝叶斯估计与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信贷传导机制、利率传导机制的宏观调控的效果。本文实证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较为通畅,而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因受利率管制、市场主体对利率变动不敏感等因素影响使得传导效果较弱、传导渠道不通畅。在比较央票利率与国债利率后,发现央票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周期更长、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