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周浩作为第一位蝉联两届金马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其作品有着鲜明特色。既独立于体制外,富含个性化纪实美感,充满着呈现客观现实的冲动;又被大众传播所接纳,属于脱离精英审美后的一种独特性主观表达。作为一名从摄影记者成功转型的优秀独立纪录片导演,其作品凝聚了他从静态探索到动态拍摄的实践经验,不断在生活纪实和艺术真实相融合中摸索着二者的关系,在其纪录片的时空立体构建中充分呈现出了社会复杂、多变的混沌性。以现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浩作为第一位蝉联两届金马奖的独立纪录片导演,其作品有着鲜明特色。既独立于体制外,富含个性化纪实美感,充满着呈现客观现实的冲动;又被大众传播所接纳,属于脱离精英审美后的一种独特性主观表达。作为一名从摄影记者成功转型的优秀独立纪录片导演,其作品凝聚了他从静态探索到动态拍摄的实践经验,不断在生活纪实和艺术真实相融合中摸索着二者的关系,在其纪录片的时空立体构建中充分呈现出了社会复杂、多变的混沌性。以现实中多样化物质空间为基础,聚焦空间流转中的个体命运,言说内在想法,呈现空间冲突,从而给观众展现出由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共同融构而成的非完整型、纪实性社会空间,如同一份真实的社会生活图谱,留存记忆的同时映照着现实。周浩凭借对不同物质空间类型的开拓,在纪录片中形成独特的空间叙事特色,进而揭示一些人们在社会大环境中产生的关乎家庭、梦想、命运的共通点,以人物镜像的方式反映当下社会实况,引发观者进行批判性时代思辨。周浩作品能够引导观者在凝视——感受——融入——震撼这一过程中达到情感共通的效果,具有较大研究价值。论文以周浩纪录片的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有关周浩纪录片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等相关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特征进行梳理与探究,挖掘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纪录片从业者提供更多创作经验的同时,唤醒公众对社会空间良性塑造的意识。第一章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进行界定,首先介绍其纪录片创作概述,其次以人类感知形态的空间形式特点作为划分依据,通过列表的形式,初步对比、归纳出周浩纪录片空间所呈现出的直观特点,让读者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有一个较直接的初步认识,再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概念与外延特征进行具体界定,笔者将用到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爱德华·W·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对影视空间进行解析,并划分出周浩纪录片空间的主要形态;第二章从物质空间形态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特色进行剖析;第三章从精神空间形态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特色进行剖析;第四章从社会空间形态对周浩纪录片的空间叙事特色进行剖析。以上三章,层层递进地探究了由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融构而成的社会空间本身的特征。第五章从空间的艺术价值、认同价值、社会价值三大方面,探讨了周浩纪录片空间特色的重要价值。对于周浩纪录片的空间特色研究,更是对我国大环境下人物行为与社会空间关系的反思性探究。如此深刻与明显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征,常常超越了纪录片本身作为一种影像艺术的属性,该属性正是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强烈社会批判性。周浩纪录片以社会记忆图景的形式记录了我国城乡发展的轨迹,作为记录社会城市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影像资料,激发了民族力量。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对大单元主题情境任务的把握尚不准确,很难在单篇教学中进行分级任务设计。同时,又为了完成大单元主题的任务,而对单篇文本教学未能深入挖掘,导致单篇文本教学效益不高。基于这样的观察,本文立足单元视角下单篇文本任务群设计的意义、表征及策略,进行整体思考与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于中外跨文化交际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张翎是加拿大华文文坛的典型代表,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参与中加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新移民角色,而她本人更是在融入异国生活这件事上作出了不懈努力,因此,通过其新移民小说去研究跨文化交际是有独特价值的。本篇论文以张翎新移民小说中的各类移民生活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华人在异国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会产生哪些冲突与障碍。通过将文本中体现跨文化交际内
“微腐败”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指微小的腐败,本文中的“微腐败”是指具有公权力行使权的人在行使公权力的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条规为自己或其他人谋取私利而情节轻微达不到量刑标准的腐败行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大量的资金、项目向基层倾斜,但由于一段时期以来,基层监督力量薄弱,导致群众身边的“微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基层群众对此不满意。基层“微腐败”问题,成为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Robert Shumannn,1810-1856)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钢琴曲、艺术歌曲、管弦乐与室内乐,创作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和声、旋律、节奏、钢琴伴奏等方面又处处彰显着创新和发展。本文主要研究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Frauenliebe und Leb
身份认同的概念最早源于古希腊的哲学范畴,重点关注“我是谁”的命题,蕴含着人之为人的本质关怀,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目前关于教师身份认同的国内外研究涵盖了众多教师群体,然而针对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进行教师身份认同探讨的成果尚不多见。因此,本文以新西兰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尝试阐释如下问题:一、教师身份认同的建构与国际汉语志愿者的文化自信有何关联?二、教师身
福州闽侯县赤塘山遗址M3出土陶罐中的30件陶网坠是新发现的重要考古资料。本文以这些网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验室考古、类型学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批网坠的产地以及闽江下游地区商周时期渔业发展等问题。首先对包含网坠的土块进行了科学有序的实验室考古,尽可能多地获取了各个网坠的空间信息,并科学收集了供后续分析所需的样品。接着对网坠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发现它们都具有两端各有两道凹槽、正面中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水性材料绘画的发展逐渐趋向多元融合。在当代水性材料绘画的创作中,各种新材料新技法的运用逐渐吸引人们的视线,延伸了原有的创作理念并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材料和技法的多样化运用已成为水性材料绘画创作的一大亮点。版画和水性材料在语言表达、材料运用等方面截然不同,两者若结合可以取两者之所长,补两者之所短。“半印半绘”技法正是将版画的材料和技法带入水性材料绘画的方式,它
分析美学是20世纪后半叶英美学界的主流美学流派。乔治·迪基是一位典型的分析美学家。艺术体制论不仅是迪基理论的核心,也是分析美学艺术定义的代表成果。本文之所以选取迪基的艺术体制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从艺术品所处的艺术体制和文化习俗来界定艺术的艺术体制论,不仅可以有效解释当下的艺术实践,还能以之作为展现分析美学效度和限度的平台,为中国美学界如何看待和利用分析美学这一重要的理论资源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首
牛郎织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在如今节传统节日商业化的背景下,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息息相关的七夕节也在现代媒体的影响下受到了极为广泛传播。而其本身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性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探讨。然而学界一直以来更关注于故事文字记录上的演变发展,兼有部分对于七夕民俗的研究,对于牛郎织女图像传承的分析却存有空白,对于图像材料的论述仅散见于各时期石像石、壁画合集之中,即便是在研究中提及到图像
“农业兴,天下兴。”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并且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都会有相当多的人口在农村居住和生活。乡村是否繁荣发展,关系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布局。而乡村问题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其中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就是乡村治理。乡村治理问题具有世界性和历史性,其影响深远,涉及范围广,且问题本身性质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讨论了广安市白庙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寻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