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是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的关键过程。对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能够从不同维度反映出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和自身的特性,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发挥出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应用的潜力和价值,使其成果能够完整的被吸收和应用,为国为民服务。本文以2015年和2017年的合肥市高分影像、国情数据库成果为基础数据,兼顾其他成果数据,以合肥市四个辖区为研究区域,运用Arc GIS、Fragstats和Excel等软件,结合数学建模、3S技术、空间分析等技术手段,分析合肥市地表覆盖要素基本特征;最后实例研究,根据合肥市地理国情数据对其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从生态学多风险源、多风险受体和多风险效应三个层次,利用层次分析法、隶属度函数法、综合指数法等构建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合肥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最后结合合肥市生态环境现状和实际发展需要,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防控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合肥市地理国情要素统计分析结果:合肥市的高程值在-81m-265m之间,坡度值分布在0°-60°之间。合肥市地表覆盖要素主要以林草覆盖、种植土地和房屋建筑(区)为主,占比分别为21.352%、20.176%和1 7.625%,其他各要素面积占比排序为:水域(14.776%)>人工堆掘地(9.337%)>铁路与道路(9.183%)>构筑物(7.547%)>荒漠与裸露地(0.004%)。根据地表覆盖要素转移统计分析结果得知,转出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人工堆掘地>林草覆盖>种植土地>房屋建筑(区)>构筑物>水域>铁路与道路>荒漠与裸露地;转入面积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人工堆掘地>房屋建筑(区)>林草覆盖>构筑物>铁路与道路>种植土地>水域>荒漠与裸露地。合肥市房屋建筑类型以多层及以上房屋建筑区和低矮房屋建筑区为主,其次是低矮独立房屋建筑、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筑和废弃房屋建筑区。合肥市城市道路总长度为1930.15km,乡村道路总长为603.01km,公路总长为570.25km,道路线密度值分布在0-831.77km/km2之间。合肥市线状水系总长为897.7794km;面状水系总面积为163.9938km2。(2)合肥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①合肥市上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到2017年,合肥市各类型用地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建设用地>水域>园地>草地>林地>耕地>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年变化率最大的是耕地,变化幅度达10.20%;其次是草地和建设用地;园地、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变化幅度较小,未利用地未发生变化。②从转移矩阵结果来看,各类型用地中保留面积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其次是水域;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草地和耕地,转入面积最多的是建设用地。由此可见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较明显。③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合肥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值较高,由2015年的301.97增加到2017年的306.80,合肥市城区土地利用程度逐渐加强,且处于发展期。④从景观格局角度来看,2015-2017年间,研究区内斑块类型差异变小,斑块连通性越来越高,斑块聚集越来越紧密,景观破碎度降低,最大斑块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建设用地为研究区主要景观,分布比较集中,聚集程度越来越高,人类活动频繁。(3)合肥市土地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整体上看,2015-2017年合肥市土地生态风险等级处于较高生态风险状态,增幅不是特别明显。①从合肥市四个辖区来看,2015-2017年区域生态风险值分布区间分别为0.4440-0.5152和0.4481-0.5199之间,蜀山区、庐阳区和瑶海区均处于较高生态风险状态中,包河区处于中生态风险状态,且四个的辖区土地生态风险值均在增加,说明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恶化现象不严重。②从研究区整体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空间分布来看,2017年合肥市辖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值范围分布在0.1262-0.5625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