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北京市1:10万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图件,借助GIS及数理统计软件,分析了北京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并从不稳定斑块角度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自然地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一些综合因素为自变量,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如下:(1)从全市范围来看,林地和耕地共同构成北京市的基质地类,研究期间面积净变化较大的地类为耕地和水域,动态度较高的地类为未利用地和水域。各研究分区土地利用动态度的研究表明,地类面积的稳定性与该地类在特定研究分区的面积占比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全市土地利用空间稳定性较高的地类有林地、耕地和建设用地。对各研究分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类,在面积占比高的研究分区其空间稳定性也越高;同一研究分区,面积占比高的地类其空间稳定性越高。景观格局的研究表明,在30×30m分辨率下,研究期间,除建设用地的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外,其余地类的破碎化程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加深。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表明,全市范围内,对不稳定斑块的贡献程度较大的转移过程有,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化,水域向耕地的转化;土地利用变化后,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分布重心向远离城区的发现转移,其余地类的分布重心则更加靠近城区。(2)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是宏观需求和空间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很大,主要有政策规划、工程建设、人口和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举办等。(3)各驱动力对地类转移作用方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除邻域因素外,其余因子的作用方向概括为,促进某一地类向另一地类转出的驱动因子一般会同时抑制相反方向的转化;在海拔高、坡度陡、土壤侵蚀强度高、人类可达性小的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更容易向生态效益高、人类影响程度较小的地类转移。在邻域因素方面表现为,除邻域内水域数量外,其余邻域因子的作用方向为,邻域内某地类代表的人为影响程度若比原地类大,则该因子会促进原地类向人类影响程度更高的地类转移,反之,则更容易向人类影响程度小的地类转移。(4)结合宏观因素,从各驱动因子对地类转化的作用方向和地类转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目前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植被破坏行为,主要表现在林地向草地的转化上,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对不稳定斑块的贡献率高达14.03%,而且是在燕山山区大范围地零散分布,未来需要加强该区域的林地保护力度。在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中,可以从道路建设、人口增长角度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