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发展能力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潜在动力。如何妥善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一直都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滇西边境片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薄弱的市场保障、单一的产业支撑、弱化的软实力等多重原因造成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滇西边境片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中大部分地区至今仍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集中、贫困地域连片,是目前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因此,提升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充分挖掘区域“造血”功能,是当下滇西边境片区缩小区域差异,打赢扶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地理学的时空观出发,以滇西边境片区为研究空间载体,在综述相关文献研究和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滇西边境片区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基本特征,筛选构建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应用改进后的指数功效函数模型、系统聚类及GIS等方法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演变差异,探究并提出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对策,以期为云南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案例。研究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进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阐述本文所依据的理论基础,明确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第三部分,从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归纳滇西边境片区基本特征。第四部分,参考借鉴相关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滇西边境片区基本特征,筛选出适宜评价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同时构建评价方法。第五部分,结合所构建的评价方法体系,应用改进后的指数功效函数模型、系统聚类及GIS等方法手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分析滇西边境片区自我发展能力时间变化特征及空间演变差异。第六部分,立足自然基础、市场保障、产业支撑以及软实力,以缩小地区差异,推进滇西边境片区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对策。第七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