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在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安排的影响,大量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日趋“漂泊化”,成为“失根”的群体,引发的“认同危机”、“认同困境”现象不容忽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城市适应成为一个急需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北京市农民工的实证研究为主题,综合运用了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文献法等多种方法,研究农民工,尤其是那些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理解、体验自己目前的身份?这种理解和体验是否存在一种困境和张力?如果存在,他们又是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平衡认同的张力?本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考察,来尝试勾画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全景图式。
本文以主体建构和社会实践论为研究视角,坚持“主位”的研究立场,进入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世界,让他们自己成为叙事表达的主体。关注他们切身的日常生活体验和感受,他们的惯习、社会记忆的消解和变化:把握农民工社会认同困境的表现、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
研究表明:第一,社会认同在现实中不是同质线性和单一维度的,对同一个体而言,很少存在绝对的认同和绝对的不认同。社会认同在多数情况下是复杂的,多维的,在某种程度上认同又是矛盾的和背离的,并且这种相互矛盾和背离的社会认同又有可能在同一个体身上存在,由此形成社会认同的二重性。正是由于内在的二重性才使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往往存在着张力,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认同的困境、失调以及威胁,影响了其城市生活的适应与融入。这样将对社会认同外在的关注转移到对社会认同内在张力的分析上。第二,认同二重性的产生是主体建构与社会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策略。作为一种“弱者的武器”,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困难、保护自己以及提高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消解其社会认同的二重性困境,达到一种认同解构与重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