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开始由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生存型社会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过渡。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同落后非均等的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政府应着力解决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非均等化这一现实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依据,包括公平与正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随后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归根结底就是实现公共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合理配置,这就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权衡问题。本文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理进行了抽象分析。其次,在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概念界定之后,本文对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大量数据对城市和农村在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进行了全面比较,阐释了当前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次,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原因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是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根本原因;从中观角度来看,城乡不完善的财政体制阻碍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从微观角度来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以上这些都是当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亟需解决的矛盾。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一要从宏观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保障城乡居民能够拥有同等的权利、机会和能力;二要加强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三要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