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驾马车”之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重要的国际关系理论学派。它主要强调观念身份认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建构了身份认同-国家利益-国家行为这一模式,它为我们解释国际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945-1950年的中美关系是最为复杂多变的阶段,从中美双方最初接触到走向敌对,我们很难用一种理论或方法对此做出满意的解释。
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身份认同理论的考察,并以此来审视在1945-1950年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演变,本文把中美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双方都在给对方身份进行再定位,并认为这过程是由于认同政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由于国家利益。
从罗斯福到杜鲁门,美国对华先后采取了扶植国民党政权、扶蒋反共、等待尘埃落定、不承认新中国等政策。从历史上看,这些政策都失败了,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中国社会和政治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中国的认知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中国的身份定位没有得到改变,而战后初期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美国政治中的意识形态作用,则限制了美国政府在对华政策方面作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