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制度因素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kkc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7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将其提上了议事日程。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发展核心的人类,其自身的生产和行为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目前国际社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无法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空前增长的人口数量、普遍而持续的贫困,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均是构成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数量庞大的人口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人的发展,人口问题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部门积蓄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己逾9亿,农村劳动力4.9亿,其中隐性失业者高达2亿以上。农业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的劳动力数量,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严重制约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尚未突破城乡分隔的二元就业结构。在过去很长时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而受到了国家行政体制、政策规定等多项管理制度的限制,农村人口城市化严重滞后,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这些剩余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顺利转移出去,我国农民人多耕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不仅农民的收入很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也会严重受阻。因此,尽快将这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将不仅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消除限制和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体制和政策,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历史较早,西方经济学者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在19世纪下半叶就开始了。西方经济学者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比较完善、成熟。他们敏锐抓住了农业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原因——收入的比较利益差异,并从这个基本原因出发,围绕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西方经济学者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并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和修正。他们的理论观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城乡二元分割,对就业和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就业与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实行市场经济较早的国家都对此进行了比较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大致起步于八十年代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变革,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更加突出,此项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但在短短的二十年间,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分析,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途径以及模式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形成跨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经济学与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在对经典理论进行回顾、评论与借鉴的基础上,尝试以成都双流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实证分析来映射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征与问题,并评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采取的战略选择。那么,何谓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且有争议的问题。在一般意义上,学者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超过农业劳动需求的农业劳动力。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是否为零这一问题上,却存在重大分歧。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为:在一定时期、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特定区域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所能提供的劳动数量(潜在劳动供给能力)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最低劳动投入之间的差额。该定义中,农村剩余劳动力指劳动供给能力(数量),劳动者人数是剩余劳动力的载体,而非剩余劳动力本身。尽管现实中没有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业劳动者,但是却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潜在劳动供给能力。为在实践中便于操作,可以规定特定时期内单位农业劳动力所能提供的劳动数量标准,并据此将剩余劳动力转化为用人数表示。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本文在阐述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暴露的诸多问题以及呈现的特征上,进而从制度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后,提出了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即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完善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安排进行制度创新。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第一章为引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本文研究结构。第二章介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主要分成三个小节:在第一节中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作出阐述;第二节中对国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分别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效应以及决定因素来分析;在第三节中,阐述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重要议题及本研究的重点。第三章首先简单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以及我国目前劳动力转移现状,其次重点以成都双流地区为实证分析,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特征。第四章根据上述介绍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与特征,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市场为基础,建立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总之,本文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如果将这部分劳动力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的经济发展;但是,影响和制约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也很多,为了全面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
其他文献
税制改革是关乎企业税负大小的重要举措。2019年4月1日新出台的增值税税率改革政策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文章根据增值税税率改革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对增值税税率改革的内
从实验室温水沤麻液中分离到了一株产甘露聚糖酶(mannanase)的芽孢杆菌HDYM-03菌株,经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研究了菌株7
褐煤经低温热解后残余固体半焦的利用一直制约我国低阶煤分质转化和高效清洁利用的发展。本文采用旋风炉燃烧褐煤半焦的方法,通过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旋风炉
"高质量发展"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提出的,更注重"实践性"。"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段性","高质量发展"体现了新时代条件下的
为拓宽黄原胶(XG)的应用范围,采用一种有机锆交联剂ZW35对黄原胶溶液进行交联,形成黄原胶冻胶。对黄原胶溶液及其冻胶的交联比、剪切变稀性、粘弹性、触变性以及耐温耐剪切性能
小儿清肺止咳片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疏风散热的功效。小儿清肺止咳片由紫苏叶、菊花、苦杏仁(去皮炒)、桑白皮(蜜炙)、前胡、射干、栀子(姜炙)、黄芩、知母、牛黄、冰片等组成。
心理学为校本培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从对不同阶段教师特征的分析,可以明了校本培训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从对教师知识构成的分析,可以明了校本培训的认知内容应是教育教学
本文介绍了几种二端口网络参数的计算方法。利用二端口网络参数的定义直接计算;利用建立电路的结点电压方程、网孔电流方程的方法计算;通过测量计算。
作为建筑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外墙施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外保温节能施工技术将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充分地展现在外墙施工中,因此该技术在建筑行业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