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是世界上较为重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属典型的大洋性中上层高度洄游鱼类,其分布横穿整个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群体结构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渔场随着海况的变化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迁移,另外随着捕捞强度加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资源遭到破坏。因此,研究智利竹筴鱼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空间格局及时空动态,明晰智利竹筴鱼渔场的变动规律,能为智利竹筴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2005-2014年上海开创远洋渔业公司拖网渔船在东南太平洋公海的生产统计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ESDA(探索式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利用变异函数、空间插值、热点分析、空间相关性等手段,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空间变异分析。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对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球状模型中2007、2008、2011和2012年空间自相关程度为中等,指数模型中2007、2008和2011年空间自相关程度为中等,高斯模型中仅2013和2014年表现为弱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其余年份均为中等空间自相关程度。总体上以高斯模型的CPUE空间自相关拟合效果最好,球状模型次之,指数模型最弱,以高斯模型为最优模型。在各向同、向异性条件下,三种模型的总体空间自相关程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CPUE空间变异程度存在较大差异。(2)多角度多方法分析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的年际变化,探究其变化规律。利用地统计普通克里金插值法对其渔场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2005-2007年资源密度的高值区集中分布在78o-85oW的东北部水域,由东北部向西南部逐渐递减,但变化梯度较缓和,且有向西部深水区移动的趋势;2008-2009年,资源密度的高值区分布总体上较以前散乱,分布规律不明显,且多分布在80oW以西的深水区;2010年,资源密度值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特征;2011-2012年,资源密度高值区北移,并由西部向东部递减;2013-2014年,资源密度高值区南移,分布范围缩小,分布较集中。其中以2007年和2009年分布范围最广,2013和2014年分布范围最小。与实际分布情况及CPUE比较发现,各年实际和预测均值无太大差异,误差控制在0.1t/h以下,仅2013和2014年异议相对较大,预测CPUE均值为3.64-7.02t/h。热点分析结果与地统计分析结果一致,可相互印证。资源密度重心在2005-2007年无太大变动,说明此时期渔场较为稳定,之后开始变动,即向西南方向移动,说明西部海域也存在渔场,2009年以后又向东、向北移动,表明竹筴鱼资源分布出现新的变化。总体来说,智利竹筴鱼资源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显著。(3)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空间格局。利用ESDA方法结合GIS技术探究了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年份中智利竹筴鱼群体大多呈空间集聚分布,不同年份其空间特征及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年际差异。2005年,智利竹筴鱼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特征,高高类型与低低类型分布集中;2006年,高高类型站点数量增加;2007年,低低类型站点比例增大,且分布区域向西移动;2008年,高高、低低类型站点穿插分布;2009年,空间分布整体南移;2010、2011年,分布较集中,高高类型聚集区分布在西部海域,低低类型则主要在作业渔场的中东部;2012年,整体分布呈现向东移动的趋势;2013、2014年,站点大幅减少,且靠东部海域分布。不同年份的智利竹筴鱼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变化明显,高高、低低类型聚集区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但不太明显,可能与每年作业海域的不同有关。(4)地统计学方法和ESDA方法在分析智利竹筴鱼资源密度空间异质性和时空动态上效果较好,表明地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在海洋渔业研究是可行的,可大大提高分析结果的精确度,为以后研究智利竹筴鱼渔场变动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展示了一种新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