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青年颈性眩晕患者组及颈部症状组有关颈椎影像学资料进行相应的测量并统计,探讨颈椎失稳在青年颈性眩晕患者发病中的作用。2.通过对青年、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表现及颈椎影像学资料的相关统计分析,总结青年颈性眩晕患者中颈椎失稳的特点,为青年颈性眩晕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的患者62例。根据年龄不同,将其分为青年组(16—40岁)、中老年组(大于40岁)。随机选取相同时间内因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颈部不适原因就诊的青年患者(16—40岁)31例为症状组。对于所有入组患者的职业、病史、症状及相关体格检查结果进行记录,拍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动力屈伸位X线片,于X线片测量椎体水平位移(HD)、椎体角度位移(AD)及颈椎曲度,并观察有无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骨质增生及软组织钙化等征象。相关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作为显著性检验的标准。结果:1.青年组颈椎失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症状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颈椎曲度改变的发生率在青年组与症状组分别为89.3%、80.6%,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骨质增生及软组织钙化的发生率均较低,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颈椎曲度改变是各种颈椎疾病早期主要的影像学变化。2.颈椎失稳的发生率在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分别为60.7%、76.4%,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老年组的不稳定节段平均数值大于青年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失稳节段的分布两组基本相同,均以C4-5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节段,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两组X线中有关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前后骨质增生及软组织钙化的发生率,中老年组均明显高于青年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组与中老年组的颈椎曲度改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9.3%、91.2%,无显著性差异(P>0.05)。3.青年组主要表现为头晕,中老年组则主要表现为眩晕,严重者可见头晕伴发作性眩晕。头痛及颈肩部疼痛不适在两组均广泛存在,其中青年组颈肩部疼痛不适的发生率高于中老年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耳功能障碍、自主神经紊乱及神经根刺激症状在中老年组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青年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受压症状在两组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1.颈椎失稳与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发生不稳定的节段以C4-5最常见。颈椎曲度的改变是早期最主要的代偿性改变。2.在青年颈性眩晕中,颈部周围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主动控制系统功能障碍是引起颈椎失稳的主要原因,退行性改变作为次要因素参与其中。3.青年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头晕为主,常伴有头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局部不适症状。神经根受刺激及脊髓受压等相关症状均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