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灌溉方式下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的灌溉制度与水分运移模拟研究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矿区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严重且植被恢复困难,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依靠灌溉保证植被成活与生长,本论文结合排土场边坡水土流失的特征,选取微喷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进行对比,由于边坡灌溉较易产生地表径流而发生土壤侵蚀,因此,基于水土流失和节水条件下的合理灌溉方式与灌溉制度是植被恢复过程中关键。通过设置不同灌水量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的55%、45%、35%)条件,分别研究了微喷和滴灌在边坡灌溉方面的适宜性,结合两种灌溉方式的适应性评价与生态效益分析,提出适宜边坡植被恢复的灌溉制度,为草原矿区排土场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土壤水分实时变化数据和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结合试验过程中其他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边坡的水分运移规律,采用HYDRUS-1D模型对单点水分运移规律进行了模拟,明确了苜蓿生长过程中的耗水规律及优化灌溉制度。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利用HYDRUS-1D模型对边坡单点的水分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土壤深度为0-20cm土层的土壤水分模拟值与实测值最接近,而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精度较0-20cm土层稍低,说明深层土壤比表层土壤对短期降水过程或短期灌溉的敏感性较差,因为HYDRUS-1D模型可能对这种由植被主导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存在着局限性。(2)分析了边坡不同坡位处的水分运移规律和间歇式灌溉水分运移规律。滴灌能够更好的控制不同坡位处的土壤水分,整个坡面的土壤水分更加均匀,同时也能让更多的灌溉水入渗,其入渗深度大于微喷,达到了边坡植被恢复过程中所需水分的要求。(3)确定了边坡适宜灌水方式和灌水量控制下限。通过滴灌和微喷两种灌溉方式的对比,确定了最适宜排土场边坡的植被恢复的灌溉方式和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为:滴灌方式下利用45%的灌水量控制下限进行灌溉,其灌溉定额较低,为125m3/亩,干草量为251.36kg/亩,且不同坡位处的干草量相差较小,耗水量为353.5mm,现蕾-开花期的耗水量最大,日耗水强度为4:0 mm/d,水分利用效率也是最高的,为10.67 kg/hm2·mm。(4)通过适应性评价和生态效益评价,得出适宜边坡植被恢复的灌溉制度。采用滴灌方式,利用45%的灌水量控制下限,灌水8次,(6月份灌水3次,7月份灌水3次,8月份灌水2次),灌溉定额为128m3/亩;同时需要满足:灌溉形式为间歇式灌溉,灌溉顺序为先灌溉坡上,其次坡中,最后坡下,且三个坡位循环灌溉,直到把一次需要灌的水灌完为止。
其他文献
温度、湿度和光照是植物生长的三个重要条件。对温度和湿度的准确测量能够帮助果树更好的生长或结果,因此果园温湿度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果园的温湿特点,研制和设计
本文选取了从1997年到2000年在上海证券市场上发生股权收购的58个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系统地探讨了被收购公司的业绩特征,发现中国公司股权收购活动明显指向那些业绩很差的公
<正>据Medical News Today 2011年1月6日报道,由德州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完成的第一阶段儿童脐带血干细胞治疗其创伤性脑损伤安全性研究显示,患有儿童急性创伤性脑损伤的骨髓干
目的探讨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和番禺大石人民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治疗的32例患者的
<正>近年来,对城市医院尤其是综合性医院急诊服务的需求量一直持续增长,在此背景下,急诊科治疗区域患者的流量过多,如超出其处理能力,即急诊需求超过急诊资源,就可能导致急诊
<正>留置导尿是临床常用的一项侵入性操作,用于术前准备、术后出入水量的记录观察以及协助患儿排除尿液等,是一项重要的疾病诊断与治疗手段。然而,在留置导尿的操作过程中,患
目的探讨实习护生共情能力与实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培养护生的共情能力及提高其实习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自行设计的共情能力调查问卷和护理部的实习效果反馈表,对98名护生
本文采用角色建模的思想,构建基于合同网的敏捷供应链系统的角色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Multi-Agent的敏捷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并进行基于实现平台JADE的系统开发。
本文首先对契约、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进行比较分析,然后着重通过模型阐述了在不同的一体化方式及程度下,企业的利润变化情况,以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纵向一体化存在的原因。
模块化网络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兴起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它为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网络平台,同时它的组织特性又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知识流动和技术创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