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也是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信息载体。在某种程度上说,教师语言文明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近年来,新闻媒体和报刊中不断出现教师对学生实施“语言暴力”的相关报道,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教师语言暴力在我国中小学已普遍存在。已有研究表明,农村小学相对于城市小学,更容易成为教师语言暴力的“重灾区”,但国内学界对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一问题的研究却很少。鉴于此,将“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这一主题作为研究内容,对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师语言暴力的本质应以学生是否受到教师语言伤害为依据,教师语言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的,才能称之为教师语言暴力。不文明语言是教师语言暴力的最突出的表现,教师语言暴力还是教师话语霸权、教师软暴力的一种体现,其本质与教师批评背道而驰。伤害性、权力性和随意性是教师语言暴力的重要特点。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学生个体的差异,农村环境的地域性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命令、预言、讽刺、威胁和辱骂这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语言暴力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教育观念、职业态度和价值取向。教师语言暴力在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学生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将其视为理所当然,忍受性较强。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更倾向于维护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不容乐观,这与农村社会不良的环境因素、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缺陷以及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不高息息相关。面对教师语言暴力,必须从转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入手,加强对农村小学教师的监管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除此之外,国家要加大教育政策倾斜力度,学校要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让农村小学教师认识到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用语,消除语言暴力,为农村小学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