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标记和形态变化,词的分布特征是划分汉语词类的主要依据之一。由此看来,词的分布信息应对汉语儿童词类获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说普通话父母向儿童输入语言时,词的分布信息能否为语言获得提供可靠的词类信息,并评价了由高频框架提供的词分布信息对儿童获得词类知识的作用。这里的框架是指:语句中相继发生且中间有一个词分隔的两个词共同构成的结构。论文中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对两名说普通话儿童的长期跟踪调查研究。数据之一是在儿童一岁两个月到二岁的年龄段中,父母向他们输入的22137个语句;数据之二是儿童从一岁九个月至两岁的年龄段中输出的2491个自发性语句。这些数据由四十个小时的录音录像材料组成。本论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父母输入语句中出现的701个高频框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高频框架能够准确而高效地提供词类信息。首先,少量的高频框架提供了大量的词类信息。所有框架中不到3%的高频框架为父母话语中超过三分之二的词汇提供了词类信息。而且,高频框架的准确值和突显值很高。这说明,从高频框架里可以得出可靠的词类信息。同时,高频框架所突显的词类不仅有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实词,也有诸如副词,助词等功能词。第二部分通过比较父母输入语句中的高频框架和居间词与儿童输出语句中的高频框架和居间词来评价分布信息对儿童获得词类的作用。研究对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中所共有的494个高频框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小孩语言输出中80%的高频框架以及这些高频框架中60%的居间词可以在父母的话语中找到,且这些高频框架在父母语言输入中的发生频率很高。同时,在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共有的高频框架中,输出语句中三分之二的框架所突显的词类与输入一致。这些结果表明: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能成功利用这种由高频框架提供的词类信息来获得汉语中不同词类的分布规则。另外,在儿童所构建的词类里,有近三分之一的词没有在输入语句里相应的词类中出现,这说明以词的分布信息为基础的汉语词类获得,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以词汇为本的机械记忆。论文的研究结论为:用词的分布信息来引导儿童获得汉语词类的分布规则是一种可行的语言获得机制。儿童两岁前话语中出现的词类体现了其在成人语言中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