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弧菌病是世界范围内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鱼类疾病,主要由鳗弧菌、创伤弧菌、溶藻胶弧菌和哈维氏弧菌等引起。各种致病弧菌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免疫学检测如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的灵敏度一般可达到每克鱼组织106个细菌,核酸杂交灵敏度可以达到150pg。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的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有力工具。基因芯片的片基材料有很多种,可以采用玻片、硅片、金属片或者尼龙膜等;基因芯片的制备检测方法也各有不同。采用尼龙膜作为芯片片基进行杂交时步骤繁琐,杂交信号不稳定。因此,对海水鱼类主要弧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进行优化,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病害监测,进行快速有效的早期诊断对防治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利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加入地高辛标记的dUTP扩增目的片段,然后与膜芯片进行杂交,对点样探针浓度、杂交时间和洗膜时间进行了优化,并对优化后条件的特异性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所选鳗弧菌的6个毒力相关基因探针,在探针浓度为50μmol/L时,经过杂交显色即可得到清晰的显色信号,节约了探针的成本;杂交时间为30min时各点样点显色清晰,背景干扰小,大大节约了杂交时间;减少2个洗膜步骤,缩短45min的洗膜时间后,芯片杂交显色结果清晰;对优化后条件进行特异性实验的结果表明,按照优化后的洗膜步骤进行洗膜,各个样点之间无非特异性显色,显色结果可靠。对平整、厚薄均匀的25mm×76mm大小的载玻片分别进行氨基化和醛基化处理后,制备了玻片芯片,然后用基因特异性引物加入地高辛标记的dUTP扩增产物与玻片芯片进行杂交,对探针点样浓度,水合时间进行优化。氨基片实验结果表明,探针浓度为3.13μmol/L时,即可得到清晰的显色信号;探针水合时间为16h时,探针固定效果最好,杂交信号清晰可见。醛基片的杂交显色结果显示,各点均有阳性信号,但显色不很清晰。用正向引物带有荧光素HEX标记的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产物配制成杂交液与醛基玻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其中8个毒力相关基因均能特异性的显色,没有其他交叉反应,可以作为菌株是否含有该毒力基因的检测方法、以及作为菌株是否致病的重要参考指标。而所选各弧菌的16SrRNA,以及副溶血弧菌的hsp基因,都会与其他弧菌的16SrRNA、hsp发生交叉反应,其反应信号不能作为菌种准确鉴定的依据。实验中溶藻胶弧菌的16SrRNA在PCR反应中能很好的扩增出单一的目的条带,但在杂交信号中没有出现明显的荧光信号。实验中哈维氏弧菌的pap6和hemo基因,以及副溶血弧菌的trh基因,未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因这些基因有菌株特异性,实验菌株可能不是具有该基因的菌株。实验证明,醛基玻片在结合16SrRNA、hsp和毒力相关基因共同组成的图谱中,能够准确鉴定出鳗弧菌,溶藻胶弧菌,副溶血弧菌,费氏弧菌和灿烂弧菌等5种弧菌。用正向引物带有生物素标记的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配制成杂交液与醛基玻片进行杂交,杂交后的醛基片再与链亲和素包被的磁珠进行二次杂交。实验结果显示,所选鳗弧菌的5个毒力相关基因在PCR反应中能很好的扩增出单一的条带,但在两次杂交后只有鳗弧菌的angM有显色反应,而其他4个基因没有出现显色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