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s,MSN)的出现使社交网络从PC端向移动终端快速推进,出现了大量针对移动终端的新应用和新服务,主要由这些应用平台搭建起来的移动社交网络也呈现出了多样化趋势,并受到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喜爱。其中,学生群体为大量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主体,且20~29岁年龄段占最大比例(30.4%)。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第六阶段,尤其对亲密关系、归属与安全感、自我价值、被认同和尊重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关注,且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知欲,当现实不能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时,内容多样、便携易用的移动社交网络服务便成了其“心灵港湾”,特别是当今在大学生群体中认知度较高的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能满足其更加多元化、多层面的需求。 如今,诸多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应用软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在满足大学生多方面需要的同时又存在诸多潜在威胁。部分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等缺乏以及社会监督管理的缺失,致使某些网络虚假信息、色情淫秽影像、反社会道德内容等的传播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那么,大学生对上述现象持何种态度。双重态度模型提出主体对某个相同的态度客体可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可被主体意识到、可直接报告的外显态度;另一种是不须要意识参与、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已有研究表明,内隐态度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倾向)产生一定的影响,即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内隐态度将影响其使用行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体验等方面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使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测量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内隐态度,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探索影响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态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心流体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发现: 1.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移动社交网络持积极的内隐态度,且在性别、年级、居住地、学科、是否是独生子女、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表现为男生对其持积极的内隐态度,女生对其持消极的内隐态度。 3.不同专业大学生对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内隐态度差异显著,表现为文科/艺体大学生对其持显著消极的内隐态度,而理科/工科大学生对其的内隐态度的内隐效应不显著。 4.影响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态度的主要因素是认知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对婚恋交友类和视频直播类移动社交网络的使用、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现存问题与潜在威胁的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