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基于MRV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的分级评估及其意义背景: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后静脉性侧支开放有效防止脑实质性病变早期恶化的假说尚未建立。静脉侧支分级与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也尚未明确。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1)基于核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的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分级评估系统(venous collateral scores,VCS)评估颅内静脉侧支的质量和类型;(2)静脉性侧支开放的分级评估是否能够准确识别出脑实质性病变早期恶化的高危患者;(3)静脉性侧支开放的分级评估对CVST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近9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VST患者。收集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实验室和影像学表现等临床资料。使用VCS分级系统来评估静脉侧支的等级。并收集第8±2天MRI上的脑实质病变的进展进行评估,分为非出血性病变的早期恶化和出血性病变的早期恶化。在出院时和90天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 RS)对临床功能结果进行评分。评估侧支分级与早期实质性病变进展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纳入CVST患者243例。共有204人(83.95%)观察到侧支形成,其中VCS=1共有77人(31.7%)、VCS=2有127人(52.3%)。VCS=0患者有39人(16%)。多因素分析显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患者出现无侧支开放(VCS=0)的几率是出现2级侧支开放(VCS=2)几率的0.381倍(OR=0.381,OR的95%CI=0.671-0.858,P=0.001)。0级侧支与非出血性病变和出血性病变的早期恶化的风险增高相关(P<0.05)。此外,VCS=2的患者90天预后不良的风险比是VCS=0患者的0.201倍(OR=0.201,OR的95%CI=0.068-0.595,P=0.004)。然而,侧支分级与出院时的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本研究基于MRV的VCS评分系统探讨CVST患者静脉侧支开放程度对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发现无侧支形成和不良侧支开放与CVST患者出现脑实质性病变的早期恶化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有效的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是CVST患者中晚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提示,在未来改善CVST静脉侧支循环可能是改善CVST患者预后的治疗新靶点。第二部分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静脉性侧支循环建立的研究及其意义背景:静脉性侧支循环的建立是影响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己被证明对颅内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侧支循环开放的评估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具有无创、价廉、可重复操作等优点。目前尚无使用TCD对CVST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影响的系统性研究。目的:运用TCD观察并阐明CVST患者静脉性侧支循环建立过程中颅内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该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上依据TCD评估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的有效性提供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依据。方法:前瞻性收集广西医科大学4家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8年7月-2021年1月诊断为CVST的患者。入院24小时内行MRV,运用VCS系统对静脉性侧支循环开放进行分级评估。在入院24小时、第3、7、30天运用TCD检测颅内静脉和静脉窦收缩期峰值流速。观察总结颅内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颅内静脉的收缩期流速及其下降速率与静脉性侧支开放的分级评估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40例病例组中有32例出现颅内静脉患侧收缩期流速的病理性增高。患侧的颅内静脉(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岩下窦、鞍旁区静脉)收缩期流速在3天内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以第3-7天下降速率最快,第30天时,患侧的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岩下窦均降至稳定状态。基底静脉第7天的收缩期流速和岩下窦第3-7天收缩期流速的下降速率是影响侧支分级的独立因素,随着流速的减慢,下降速率增快,侧支等级增加。患侧基底静脉第1天收缩期流速和鞍旁区静脉第7天的收缩期流速高,大脑中深静脉第3-7天的下降速率减慢的CVST患者早期预后不良几率大(P<0.05)。患侧基底静脉第7天收缩期流速高和大脑中深静脉第7-30天的下降速率减慢的患者中晚期预后不良几率大(P<0.05)。结论:TCD提供的脑静脉收缩期流速及其下降速率两个参数可以用于CVST后静脉性侧支开放的分级评估。脑静脉收缩期流速升高和下降速率明显减慢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的显著标志,并可以作为CVST患者预后不良的可靠预测因子。本研究提示,应用TCD评估CVST后静脉性侧支开放程度,可以为临床医生在CVST的早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措施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基于miRNA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后脑实质性病变早期恶化的生物学机制初探背景: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参与了脑动脉性卒中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尤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然而,miRNAs在出现实质性病变早期恶化(Early Deterioration of Parenchymal Lesions,EDPL)的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尚未明了。目的:筛选EDPL相关的靶基因(mRNA)及miRNA表达谱,初步探讨miRNA参与EDPL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全转录组测序,检测3例有EDPL和3例无EDPL的CVST患者的差异表达mRNA和miRNA。通过富集分析筛选出差异mRNA显著富集的分子通路,然后使用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蛋白互作网络构建,筛选出在EDPL发生中发挥关键功能的靶基因及其转录的蛋白。通过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可能调控关键靶基因的miRNA,构建miRNA-mRNA调控网络,由此构建出EDPL中可能的miRNA-mRNA分子调控机制网络。结果:1.EDPL的关键靶基因可能为HIST1H2BD、HIST1H4C、HIST1H4E、HIST1H4F、HIST1H4J、HIST1H4K、HIST2H4B。参与调节的主要通路可能为负向调控巨核细胞分化,端粒覆盖,依赖和不依赖DNA复制的核小体装配及端粒组合。2.参与调控靶基因的差异miRNAs共40个,与上述7个关键靶基因构建了miRNA-mRNA的分子调控网络。在40个参与调控靶基因的差异miRNA中,hsa-mi R-193a-5p、hsa-mi R-4717-3p、hsa-mi R-320b、hsa-mi R-320a-3p、hsa-mi R-4741、hsa-mi R-93-5p、hsa-mi R-363-5p、hsa-mi R-3918、hsa-mi R-3184-5p、hsa-mi R-877-5p可能与CVST患者发生EDPl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识别出了CVST患者EDPL相关的关键靶基因并预测出了关键靶基因可能参与EDPL发生发展的相关信号通路。筛选出了调控EDPL相关的靶基因的关键miRNAs,据此构建的miRNA-mRNA调控网络,提示关键的miRNAs可能通过调控相关靶基因,在EDPL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上述发现还需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