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的约束与惩罚措施的不及时、不完善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凸显出我国环保制度的不完善,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式日益紧迫。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在环境立法和司法方面也做了许多的努力和尝试,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各种新型的制度也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试点,2014年《环境保护法》、2017年《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修订实施,为环境公益诉讼提供了法律基础,为那些符合法律规定的主体提起环境公益诉开辟了道路。但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层出不穷的各类新型环保案件,使得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的公益诉讼人在行使这一诉权时存在着重重困难,经费不足,权限不够,难以取证,缺少法律援助扥问题都使得环保组织在进行公益诉讼的同时承受了巨大的诉讼风险。2016年,常州毒地案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2016年5月16日,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该案件后,以“常州市政府以及常州市新北区政府在本案诉讼开始前即对案涉污染地块实施应急处理,并正在组织开展相应的环境修复”为由,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原告将承受巨额的诉讼费用。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救济生态损害功能与行政监管机关行政命令救济生态损害功能的重叠问题,也给作为原告的社会组织带来巨大的诉讼风险。为此,笔者选取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风险这样一个角度,从公益诉讼人,社会公众的利益出发,站在法学的视角,在分析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现状的基础上,详细解读了《民事诉讼法》和《环境保护法》,认真研究了近年来我国发生的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进而总结出原告诉讼风险的种类,针对诉讼风险的来源,规划了环境公益诉讼诉前风险评估,诉中风险规避,诉后应急策略及总结完善的诉讼风险防范体系。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论之外,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环境公益诉讼及其类型、环境公益诉讼原告及原告诉讼风险的概述,通过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风险的定义,引出笔者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风险的理解与归纳。由于环境公益诉讼不同于普通的民事诉讼,其特殊性也决定了其原告的诉讼风险与一般的民事诉讼风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两者的对比,能更清晰的界定环境公益诉讼中原告的诉讼风险。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通过法条的研究,发现我国现有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下,原告会存在怎样的诉讼风险,哪些制度可以改进,以此降低原告的诉讼风险。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借鉴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一些相关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将美国制度中的一些优秀的理念方法应用于中国环境公益诉讼。进行美国环境公益诉讼一些优秀制度的本土化研究。最后一部分,对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诉讼风险的诉讼风险防范机制提出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建议。公益诉讼人不仅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更要采取多元的环保措施,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手中的环保诉权,最大限度的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