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人们都比较重视区域发展间的差距和城乡间的差距研究,理论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证上去分析差距的现状和形成的原因,并对缩小差距提出各种方案和政策建议,却忽视了省域内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差距。针对这样经济现象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解决边缘区经济发展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矛盾;二是如何协调边缘区域共同的发展,避免内部不当竞争和外部的不协调;三是如何对待边缘区接受跨行政区中心的经济辐射。带着这样的问题,本论文首先从理论角度,界定省市边缘区概念、时空演变规律以及理论的作用机制,并概括其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协调机制。然后以四川省环渝经济带为研究范围,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方面系统分析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并总结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实证分析部分,使用断裂点分析法、经济边缘度测量研究方法对环渝经济带20个县区经济边缘性进行实证研究,以他们对成都市的经济隶属度的临界点0.05作为经济边缘度的临界值,从自身接受经济辐射能力强弱的角度将20个县划分成经济边缘化地区、经济联系适度区域、经济联系紧密区域三个类型。从核心区域对他们的经济吸引力大小角度构建经济引力模型,在成渝特殊的“双核”经济区影响下,分别计算核心城市成都市、重庆市对环渝经济带20个县区的经济吸引力,根据计量结果比较后得到重庆市经济引力大于成都市、重庆市经济引力小于成都市、重庆市、成都市经济引力相近三个类型。综合以上2个不同角度的经济计量分析和综合评价,将20个县划分出三类:一类是经济边缘度较低、却在重庆市经济辐射范围之内的地区;一类是经济边缘度低,受重庆市影响不大的地区;最后是与成都市、重庆市联系都比较紧密的地区,并将此结果作为县区选择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依据。通过县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比较以及综合计量分析的结果,最后总结出4个适合环渝经济带各县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配套模式、融入模式、通道模式和独立模式,为认识和解决边缘区经济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视角和分析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