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侵蚀造成库床泥沙淤积,是电站运行的严重威胁。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三峡库区重庆段库周地区璧山县1995和2000年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数据,建立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面积转移矩阵,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度、土壤侵蚀指数以及景观格局指数并辅以DEM图提取地形因子研究了两期土地利用/覆盖和土壤侵蚀的格局、动态及在不同自然地形下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璧山县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和林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在两个时期形状最复杂,其他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向旱地类型转化的比例较大。有林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西两山,受外界干扰性较小,斑块较为均一,聚集度指数值较高,但2000年比1995年略微下降。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且变化速度最快,主要是工交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增加,是城市化的表现。部分林地退化为草地,虽然面积变化不大但退化速度较快。对璧山县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强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变化幅度最大。5年间,强度侵蚀面积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其中49.76%减缓为中度侵蚀,0.64%转化为轻度侵蚀,0.26%转化为微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的面积有较大增加(主要是强度侵蚀等级的转化而来),但总的侵蚀程度没有进一步恶化,且有一小部分减缓为轻度和微度侵蚀。整个侵蚀景观的斑块数减少,斑块临近距离减小了约58m,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下降;聚集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表明侵蚀景观中的各斑块变得更加紧凑密集,由几种主要的侵蚀类型占主导地位,并呈现较大范围的连接。土地利用类型影响土壤侵蚀强度,耕地和疏林地成为最主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其侵蚀强度等级主要为轻度和中度,还有一定面积的强度侵蚀。部分林地退化为草地,面积为0.09hm~2,这部分侵蚀强度由中度变成强度。但对于草地而言,微度侵蚀面积增加最多,整体侵蚀强度(?)低。天然水域没有被破坏,水库的微度侵蚀和中度侵蚀面积减少了11.43 hm~2和10.44hm~2就整体而言,璧山县土地利用/覆盖异质性在逐渐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方向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基本符合自然地形规律,没有明显破坏景观的功能,土壤侵蚀格局正在好转。从璧山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格局和优化的土地结构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