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成就斐然,金融成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类上市公司市值高,在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2018年92家金融类上市公司总市值为9,572,114,767,000元,近9.6万亿元;净利润为1,765,778,301,000元,近1.7万亿元。而金融类上市公司普遍具有高杠杆的特性,一旦发生金融风险易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往往会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危机。近年来,我国金融业财务风险事件频发,究其根源,无不揭示出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严重失效。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建立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该体系自2012年实施至今已长达七年,然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仍屡见不鲜,未能得到有效遏止,制约着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是否实施落地?该体系的实施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力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于强化金融类上市公司内控管理、完善内部治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2012年至2017年A股主板上市的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但政策效果存在减弱趋势;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对没有过自愿披露内控审计报告行为的金融类上市公司的作用效果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提高金融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政策建议:规范金融机构独立董事,加强权利制约;健全金融机构激励机制,提高内控效率;完善金融机构内控披露,落实监管工作;追踪金融机构整改进度,加大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