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大暖期是指间冰期中最暖阶段,这一阶段与人类密切相关,涵盖了未来气候变化的类似特征,这一时期为人类提供了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影响与适应研究的理想“相似型”。研究和了解该时期的气候及农业生产状态会对预测未来气候变暖情况下的农业生产提供重要启示。全新世暖期,远古中国进入了有耕作的农业生产阶段,而对彼时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则少有文献报道。基于此背景,本文利用前人研究成果重建了全新世大暖期的农业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旨在为我国先声时期的农业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提供参考,并为气候变暖后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提供启发,同时也为农业考古提供有益资料。本研究在我国最新的全新世大暖期气温和降水重建结果上,通过建立年均温度与≥10℃年均积温的关系模型反演了全新世大暖期≥10℃年均积温,进而依据该时期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黍、粟、稻)所需水热条件重建出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出了141个距今7000-5000年的有黍、粟、稻遗存的遗址点,对所划分出的全新世大暖期的农业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全新世大暖期中国≥10℃积温高于现代,高、低值区分界线较现代向南扩展,且内部区域性差异较小;降水量明显高于现代,整体变化幅度较大。(2)在全新世大暖期,我国的黍作种植区从西至东包括改则、那曲、玉树、中卫、兰州、吕梁、呼和浩特、呼伦贝尔,直至漠河边界。粟作种植区域从西到东依次经过了日喀则、拉萨、林芝、甘孜、天水、宝鸡、西安、郑州、石家庄、烟台、沈阳、长春,最东至黑河。在全新世大暖期我国的旱作农业种植区域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并由黄河向南北辐射扩展。秦岭淮河线以南基本上都是稻作的种植区域,种植范围较广,且稻作种植区域基本上是沿长江流域分布,稻作的南界可延伸至中国的最南部地区。(3)全新世大暖期黍、粟混作,粟、稻混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甘肃省的南部,陕西省东部和山西省西部存在黍、粟混作区。在35oN至33oN之间形成了一个粟、稻混作区,该区域的最北端即稻作区的北界。(4)暖湿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全新世大暖期温度和降水量高于现今,在暖湿的条件下我国旱作和稻作北界都向北有一定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