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RVO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远期观察
目的:观察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诊断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29-77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月。采用1+PRN玻璃体腔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方法,在第一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2周后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部位为黄斑区视网膜上下血管弓以外,黄斑颞侧2倍视盘直径以外的视网膜出血区和病变静脉引流区域。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或复发性黄斑水肿时可再次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记录基线期和末次随访的BCVA、CRT、IOP,抗VEGF和激光次数及有无不良事件。
结果:
1.共纳入患者30例30眼,其中男性10例10眼,女性20例2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个月。
2.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52.13±14.70、66.87±13.01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较基线期显著提高(p=0.000,p<0.05),平均提高了14.73±11.38个字母数;基线期CRT与末次随访CRT分别为525.90±129.17μm、232.43±24.13μm,末次随访CRT较基线期显著降低(p=0.000,p<0.05),平均减少293.47±138.79μm。基线期和末次随访IOP分别为17.27±1.80mmHg、16.40±1.92mmHg,末次随访IOP与基线期无显著差异(p=0.079,p>0.05)。患者共接受抗VEGF2.37±1.16次,激光治疗1(1,2)次。基线期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0.484,p=0.007,p<0.05),末次随访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0.561,p=0.001,p<0.05),发病年龄越小,基线期和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有相关性(r=0.669,p=0.000,p<0.05),基线期视力越好,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基线期CRT有相关性(r=-0.696,p=0.000,p<0.05),基线期黄斑水肿程度越重,基线视力越差;末次随访BCVA与末次随访CRT无相关性(r=0.116,p=0.543,p>0.05)。
3.根据基线视力分为2组,A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B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A组与B组基线BCVA分别为40.33±9.26、63.93±7.96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61.33±13.99、72.40±9.46个字母数,A组、B组治疗后视力均显著提高(A组:p=0.000,p<0.05,B组:p=0.003,p<0.05),B组末次随访视力显著高于A组(p=0.017,p<0.05)。A组与B组BCVA分别提高了21.00±10.10、8.47±9.06个字母数,A组视力提高字母数显著大于B组(p=0.001,p<0.05)。A组与B组CRT分别减少了381.00±113.27μm、205.93±103.21μm,两组间末次随访CRT无统计学差异(p=0.108,p>0.05)。A、B两组抗VEGF次数分别为2.60±1.35次、2.13±0.92次,两组间抗VEGF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394,p>0.05)。A、B两组激光次数分别为2(1,3)次、1(1,1)次,两组间激光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3,p<0.05),B组激光次数少于A组。
结论:
1+PRN玻璃体腔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能够显著提高BRVO患者视力,改善黄斑水肿,且安全性较好;基线期视力越好,最终视力越好,而基线期视力越好,视力提高程度越小;基线视力较差的患者需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次数多于视力较好的患者。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FFA特点及动静脉交叉分析
目的:观察BRVO患者FFA表现及视网膜血管动静脉交叉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BRVO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11.21岁(33-80岁)。通过FFA并结合眼底照相观察以下3点:第一,观察FFA特点,主要观察内容为是否有视盘水肿、管壁着染、大管壁瘤、微管壁瘤、侧支循环、视网膜无灌注区;第二,观察患眼的阻塞位置及阻塞处动静脉交叉方式,动静脉交叉处动脉在上为动脉交叉,静脉在上为静脉交叉。依据视网膜分支静脉的阻塞部位分为以下5类,A为阻塞部位位于视盘的大分支,B为阻塞部位位于出视盘后的主干分支,C为阻塞部位位于黄斑的小分支,D-F为阻塞位于周边部不累及黄斑(见图7);第三,观察患眼和对侧眼引流黄斑区的主要分支和黄斑分支动静脉交叉数量和交叉方式,即观察A、B、C三个部位的动静脉交叉点的数量和A、B两个部位动静脉交叉的方式(C部位动静脉交叉方式难以辨别)。
结果:
1.共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11.21岁(33-80岁)。
2.53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存在视盘水肿,23例患者存在管壁着染,2例患者可见大管壁瘤,5例患者可见微管壁瘤,10例患者建立了侧支循环;20例患者为缺血型BRVO。
3.53例BRVO患者阻塞处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阻塞位于A部位的患者共4例,2例患者为动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B部位的患者共28例,18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为静脉交叉,9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C部位的患者共20例,17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患者为静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1例患者阻塞位于E部位,交叉方式为动脉交叉。
4.在31例可同时辨认出颞上方和颞下方动静脉交叉的患者中,患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5(3,6)个、4(3,5)个,对侧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4(2,5)个、4(3,5)个,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28,p>0.05,交叉方式:p>0.994);对侧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486,p>0.05,交叉方式:p=0.347,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36,p>0.05,交叉方式:p=0.636,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933,p>0.05,交叉方式:p=0.648,p>0.05)。
结论: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对侧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以及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均无差别。
目的:观察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诊断为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30例3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29-77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月。采用1+PRN玻璃体腔抗VEGF(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联合早期激光治疗的方法,在第一次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2周后进行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部位为黄斑区视网膜上下血管弓以外,黄斑颞侧2倍视盘直径以外的视网膜出血区和病变静脉引流区域。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或复发性黄斑水肿时可再次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或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观察记录基线期和末次随访的BCVA、CRT、IOP,抗VEGF和激光次数及有无不良事件。
结果:
1.共纳入患者30例30眼,其中男性10例10眼,女性20例20眼。平均年龄为54.7±11.15岁,平均随访时间44(32,57.5)个月。
2.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52.13±14.70、66.87±13.01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较基线期显著提高(p=0.000,p<0.05),平均提高了14.73±11.38个字母数;基线期CRT与末次随访CRT分别为525.90±129.17μm、232.43±24.13μm,末次随访CRT较基线期显著降低(p=0.000,p<0.05),平均减少293.47±138.79μm。基线期和末次随访IOP分别为17.27±1.80mmHg、16.40±1.92mmHg,末次随访IOP与基线期无显著差异(p=0.079,p>0.05)。患者共接受抗VEGF2.37±1.16次,激光治疗1(1,2)次。基线期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0.484,p=0.007,p<0.05),末次随访BCVA与发病年龄具有相关性(r=-0.561,p=0.001,p<0.05),发病年龄越小,基线期和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末次随访BCVA有相关性(r=0.669,p=0.000,p<0.05),基线期视力越好,末次随访视力越好。基线期BCVA与基线期CRT有相关性(r=-0.696,p=0.000,p<0.05),基线期黄斑水肿程度越重,基线视力越差;末次随访BCVA与末次随访CRT无相关性(r=0.116,p=0.543,p>0.05)。
3.根据基线视力分为2组,A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B组为基线视力>50个字母数,A组与B组基线BCVA分别为40.33±9.26、63.93±7.96个字母数,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61.33±13.99、72.40±9.46个字母数,A组、B组治疗后视力均显著提高(A组:p=0.000,p<0.05,B组:p=0.003,p<0.05),B组末次随访视力显著高于A组(p=0.017,p<0.05)。A组与B组BCVA分别提高了21.00±10.10、8.47±9.06个字母数,A组视力提高字母数显著大于B组(p=0.001,p<0.05)。A组与B组CRT分别减少了381.00±113.27μm、205.93±103.21μm,两组间末次随访CRT无统计学差异(p=0.108,p>0.05)。A、B两组抗VEGF次数分别为2.60±1.35次、2.13±0.92次,两组间抗VEGF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394,p>0.05)。A、B两组激光次数分别为2(1,3)次、1(1,1)次,两组间激光次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3,p<0.05),B组激光次数少于A组。
结论:
1+PRN玻璃体腔抗VEGF联合早期激光治疗能够显著提高BRVO患者视力,改善黄斑水肿,且安全性较好;基线期视力越好,最终视力越好,而基线期视力越好,视力提高程度越小;基线视力较差的患者需要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次数多于视力较好的患者。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FFA特点及动静脉交叉分析
目的:观察BRVO患者FFA表现及视网膜血管动静脉交叉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BRVO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11.21岁(33-80岁)。通过FFA并结合眼底照相观察以下3点:第一,观察FFA特点,主要观察内容为是否有视盘水肿、管壁着染、大管壁瘤、微管壁瘤、侧支循环、视网膜无灌注区;第二,观察患眼的阻塞位置及阻塞处动静脉交叉方式,动静脉交叉处动脉在上为动脉交叉,静脉在上为静脉交叉。依据视网膜分支静脉的阻塞部位分为以下5类,A为阻塞部位位于视盘的大分支,B为阻塞部位位于出视盘后的主干分支,C为阻塞部位位于黄斑的小分支,D-F为阻塞位于周边部不累及黄斑(见图7);第三,观察患眼和对侧眼引流黄斑区的主要分支和黄斑分支动静脉交叉数量和交叉方式,即观察A、B、C三个部位的动静脉交叉点的数量和A、B两个部位动静脉交叉的方式(C部位动静脉交叉方式难以辨别)。
结果:
1.共纳入患者53例53眼,平均年龄为58.88±11.21岁(33-80岁)。
2.53例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存在视盘水肿,23例患者存在管壁着染,2例患者可见大管壁瘤,5例患者可见微管壁瘤,10例患者建立了侧支循环;20例患者为缺血型BRVO。
3.53例BRVO患者阻塞处动静脉交叉特点分析:阻塞位于A部位的患者共4例,2例患者为动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B部位的患者共28例,18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为静脉交叉,9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阻塞位于C部位的患者共20例,17例患者为动脉交叉,1例患者为静脉交叉,2例患者无法辨别交叉方式;1例患者阻塞位于E部位,交叉方式为动脉交叉。
4.在31例可同时辨认出颞上方和颞下方动静脉交叉的患者中,患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5(3,6)个、4(3,5)个,对侧眼颞上方、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分别为4(2,5)个、4(3,5)个,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28,p>0.05,交叉方式:p>0.994);对侧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486,p>0.05,交叉方式:p=0.347,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136,p>0.05,交叉方式:p=0.636,p>0.05);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交叉方式无统计学差异(交叉个数:p=0.933,p>0.05,交叉方式:p=0.648,p>0.05)。
结论:患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对侧眼颞上方与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及交叉方式、患眼与对侧眼颞上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以及患眼与对侧眼颞下方动静脉交叉个数和交叉方式均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