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持续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中国出口增长之谜”至今依然是国际贸易领域探讨的热点。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疲软,中国出口屡屡受挫,2009年经历数十年来首次下跌,2015年、2016年再次出现连续负增长,表明我国出口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较大。此外,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制造行业的发展,并没有明显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反而大概率使我国陷入“贫困化增长”陷阱。随着当前我国资源要素条件的不断变化,中国传统的出口竞争优势在不断弱化,稳定出口、改善贸易条件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企业出口不仅受到企业内生因素的影响,外生因素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也极其重要。在企业出口活动中,贸易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出口风险严重阻碍了出口活动的顺利开展,而贸易促进机构能够改善国际贸易关系,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企业出口成本和风险,促进贸易的发展。我国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以贸易促进委员会为代表的贸易促进体系,然而至今关于我国贸易促进机构的相关文献极少,已有的研究大都停留在规范分析层面,极少有文献进行科学、全面地实证分析。为了更好地厘清贸易促进机构对我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贸易促进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本文在对国内外贸易促进机构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贸易促进机构和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随后,基于手工查找的282个中国地级城市贸易促进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促会)的成立数据、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中国海关出口数据的匹配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贸易促进机构对于企业出口的影响,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考察了贸易促进机构对异质性企业的影响,并对企业出口行为进行了静态(出口边际分解)和动态(出口持续时间)考察。研究发现:(1)贸促会对企业出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促进作用主要是沿着出口的集约边际实现的;(2)贸促会对于民营企业、沿海地区企业和高技术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3)贸促会能够降低企业在出口市场中的失败率,延长企业出口持续时间。以上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完善贸易促进体系、充分发挥贸易促进机构的作用,可能是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稳定和促进出口的一个重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