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介质燃烧器内硫化氢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制氢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能源日益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能源,采用洁净高效的燃烧技术。近年来,多孔介质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的燃烧方式,由于具有超绝热燃烧温度、污染物排放浓度低、辐射能力强和燃烧稳定等特性,同时兼有燃烧器体积小、结构紧凑、负荷调节范围广等优点,得到了很快的发展。本文试图利用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充分利用废气硫化氢,从中获得氢气和单质硫,改变传统克劳斯工艺(Claus process)只能获得单质硫的现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对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的提出,达到超绝热燃烧的原理,分类,以及应用等做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其次对硫化氢的热裂解进行了化学模拟和实验研究。首先对硫化氢热裂解的原理、分类等做了介绍,接着利用化学热力学平衡软件FACTSAGE进行了热力学模拟,主要分析了温度、压力、硫化氢初始浓度等参数对平衡组成的影响;最后利用石英管反应器对硫化氢的裂解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停留时间、裂解温度对硫化氢裂解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氢的热分解率依赖于裂解温度,高温下能获得较好的分解制氢效果;温度较低时,时间是裂解趋于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温度的提高,温度成为影响裂解趋于平衡的主要影响因素。 接着利用FACTSAGE和化学动力学软件CHEMKIN对硫化氢在超绝热情况下部分氧化分解制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利用FACTSAGE分析了在给定的反应温度(超过绝热燃烧温度)下,化学当量比、硫化氢初始浓度和氧化剂含氧量等初始参数,对硫化氢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产物的平衡组成的影响;接着利用多孔介质燃烧器模型,结合CFD和CHEMKIN对多孔介质内硫化氢超绝热部分氧化分解制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与前人的实验数据相比较,发现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最后利用CHEMKIN对过量硫化氢和空气反应分解制氢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发现氢气产量并不是随着化学当量比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存在一个最佳化学当量比使得氢气产量最大。 最后,利用多孔介质燃烧实验台,对多孔介质燃烧器的燃烧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硫化氢在富燃和贫燃两种情况下,多孔介质燃烧器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并对火焰面的传播速度进行了分析计算比较。 本文的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307007)的资助。
其他文献
在以让学引思理念为向导构建的“学·思”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采取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让学生可以有效
期刊
在初中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一个总体的教学实施方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素养由很多因素构成,教师在具体展开教学过程时,要从教学内容和设定的教
期刊
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装置是一种利用低品位热源来驱动运行,完成将热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泵送的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对低温位热量的有效地回收利用,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可以
自吸离心泵的自吸过程涉及气液两相流,其自吸过程异常复杂,由于影响自吸离心泵自吸性能的关键问题尚未解决,还未形成完善的自吸离心泵自吸流动机理,我国自吸离心泵设计基本上仍停
大气质量是影响居民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质量,大气污染已成为国家和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备受各级政府的重视。由于
期刊
全场光学相干层析术(Full-Fiel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FF-OCT)是一种新型的光学相干层析术。相比于传统OCT,FF-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快的成像速度,成为了近些年
海洋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势在必行。现代海洋观测手段的特点是采用多种传感器、仪器及多种观测平台,对海域进行全时空、高密度、高频率的立体观测。观测系统
光电化学电池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和化学能(如氢能),能有效地解决能源和环境污染问题,显示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本文研究了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的液结太阳能电池和可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的光电解电池。纳米TiO_2薄膜电极作为上述电池的光阳极,通过优化获得了较高光电压和光电流的太阳能电池,并且利用太阳能电池得到的电能,作为光电解池的偏压,光解水制得氢气;另外还设计了新型的离子隔膜双室光电解池,无需偏压即可制
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是近代固体力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也是目前工业设备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圆柱壳是工程中最常使用的结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这类结构屈曲问题的研究,推动了结构稳定性理论的发展。我们对圆柱壳结构在冲击载荷下的动态屈曲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针对结构动力屈曲行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数值研究方法,并给出了符合实验结果的圆柱壳体的后屈曲模态。 本文介绍了结构稳定理论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