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儿童多发性抽动症(TS)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TS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998年12月至2008年12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就诊80例TS患儿进行随访,对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抽动严重程度、首发症状、精神或神经病家族史、共患病、围生期异常、家庭关系、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等临床资料核实整理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80例,男性患儿居多(占87.5%),3~8岁为发病年龄高峰(占71.25%)。围生期有异常的29例(36.25%),有明确精神疾病或神经疾病家族史的31例(占38.75%)。87.5%的患儿存在头面部运动性抽动,38.75%的患儿存在肢体抽动,37.55%的患儿存在发音性抽动。症状以挤眼、张口咧嘴、甩头,耸肩、清嗓、甩手等多见。21(26.25%)例患儿在感冒时症状可明显加重,7例(8.75%)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2例(2.5%)患儿因环境改变症状加重。存在共患病的有48例(63.15%)。严重程度评分,轻度(< 25分)56例(70%),中重度(≧25分)24例(30%)。智力轻度异常的占2.5%。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特异性异常。初次就诊即诊断为TS的42例(55.2%),1年以内即接受正规诊治的46例(60.52%)。症状可于1个月内消失的14例(占17.5%),1月至3月的20例(25%),3月至6月的10例(12.5%),大于6月的36例(45%)。随访截止时年龄4~20岁。失访4例,其余76例(男66例,女10例)均得到随访,目前治愈及好转的36例(47.36%),未愈的40例(52.63%)。对可能影响患儿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性别、发病年龄、接受正规治疗时间早晚、首发症状、抽动严重程度、家族史、共患病、围生期异常、家庭关系、依从性)进行分析,提示其中共患病为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TS多起病于3~8岁,男性多于女性,多表现为轻度,抽动症状多样,早期易误诊。(2)治疗上应结合患儿病情做到药物和心理治疗个体化。治疗时间至少3到6个月,与症状完全消失后应结合病情进行缓慢减量、维持治疗。(3)维持治疗时间建议不得少于3个月。(4)TS有共患病者,其预后较差。(5)本组研究显示性别、发病年龄、精神病及神经病家族史、首发症状、围生期异常、家庭关系、治疗时机、治疗依从性、严重程度对患儿的预后不良无明显影响,考虑可能与本组病例数偏少及随访时间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