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写意画”对称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从战国时期的帛画开始,工笔画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元代以前,工笔画占据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主体地位,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价值品味与审美诉求;元明以来,纸本水墨画动摇了工笔画的主体地位,使其边缘化。在20世纪中国的风云变幻中工笔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当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国内出现了关于工笔画发展的一些论争。面对这样的一系列问题,一部分画家和理论家在工笔画的题材、技法、材料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探索。他们立足传统,以外来文化作为补充,深挖工笔画的传统特性,找寻这种特性与其他绘画语言的契合点。强调个性化,研究出与作品内容、精神相一致的表现方式,创造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工笔画。工笔画走向复兴,迎来了现代转型。本论文研究的重点不是工笔画发展史中的某一些人或某一件作品,而是工笔画发展进程中的人与作品、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本文沿着历史的足迹追寻传统工笔画萌芽、发展、鼎盛、回落的发展轨迹,分析研究传统工笔画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表达,探寻传统工笔画之“工”的内在含义。通过梳理当代工笔画发展现状,从题材、技法、材料等方面分析当代工笔画之“工”的拓展,总结当代工笔画对“工”的拓展的积极意义和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探讨当代工笔画对“工”的拓展在当代工笔画发展中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