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西方语言哲学的影响,中国的语言哲学也在1990年代大规模转向,带动了文学观念的转变。韩少功也受到这股语言哲学思潮的影响,加强了对语言的挖掘和表现。韩少功涉及语言反思的小说作品主要分为“寻根”、《马桥词典》和《暗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语言的感性发现,第二、三阶段进入自觉反思。综合考察韩少功“寻根”以来的小说作品,其语言思考经历了工具性转向文化性,再由文化性回归工具性的两大转折。韩少功的小说将理性反思隐蔽在感性文本之下,艺术化地呈现与语言有关的理性反思和言说。这个艺术呈现的过程主要包括语言锤炼、文体创新和合理虚构三方面的努力。首先,韩少功的小说从方言、口语和语词虚构三方面着手,进行语言锤炼,艺术化地呈现语言认识和思考。“寻根”作品和《马桥词典》从方言着手,进行词典式阐释和文学性补充。方言的词典式阐释包括注音、释义、举例等手法,引导读者从普通话进入方言,从外部世界进入虚构的文化世界(马桥或鸡头寨等)。对方言的文学性补充包括了分析评价、考据、联想、对比等手法,引导读者从虚构的文化世界走向语言本身,认识语言的生长特性、霸权性格和虚弱境况等生命内蕴。《暗示》不再将方言大量引入,而注重口语运用,以填补理论语言的空洞和枯燥,既保证了人物形象的鲜活,又加强了对语言反思的表达。第二,艺术呈现之文体创新。韩少功对于词典体小说和笔记体小说的创新,最终都是对于大文体传统的回归,都为当下的思考提供了更为恰切的表达方式。词典体和笔记体小说自由灵活的叙事条件,极大地扩展了文本信息容积,使韩少功的语言反思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展现,为语言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探讨提供了适合的叙事机制。从传统线性叙事的小说回归文史哲一体的大文体传统,使韩少功的小说找到了思想的先锋性和表达的大众化之间最佳的结合点。第三,韩少功进行地域、形象和文化三方面的合理虚构,以小说的虚构特质中和了语言论题的枯燥乏味,为更好地呈现其语言反思找到了适合的土壤,提供了适合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