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修正与发展贯穿着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在经历了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导了西方经济政策的逻辑。经济运行的数据也大体呈现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化的菲利普斯曲线形态,以此为依据政策制定者在短期可以在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之间做出取舍。然而,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对经济的完美调控之后,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数据否定了先前菲利普斯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凯恩斯的理论不能对此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更提不出解决"滞胀"的具体措施,这成为一些自由学派批判凯恩斯理论的突破点。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在自然率假说的基础上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扩展,认为其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其根据7个工业化国家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经验数据提出了从1966年开始的后]0年间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呈同方向变动的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与此同时,一些其他经济学派也从其自身的理论出发从不同角度分析了 "滞胀"发生的原因。以此作为起点,本文在综合各主要学派"滞胀"理论的基础上,使用主流的宏观经济模型对"滞胀"的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做出理论上的推导。并且结合发达国家在治理"滞胀"中的经济政策和新兴经济体国家近年来出现的"滞胀"的原因,对所推导出的正斜率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式的经济含义进行解读,提炼出应对及预防"滞胀"的核心政策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