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病案收集、总结与数据分析,运用数据挖掘系统,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经验及用药特点,将结果以数据及网络图的方式展出,更好的传承任继学教授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方法:收集任继学教授研究生2002-2005年之跟师抄方笔记及师承记录,整理归纳出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数据挖掘系统,通过组方分析得出组方规律、新方组合;医案统计得到出现频次较高的证候、药物、性味归经,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组方特点。结果:1、共得出10个证候,总计频次610次,其中虚证以脾肾阳虚证出现频次最多,共计212次,占总频次的34.75%;实证以湿浊证出现频次居多,共计56次,占总频次的9.18%。2、本研究共录入中药209味,使用频次≥6的药物有128味,现将使用频次≥90的药物进行分析共19味,依次是醋牡蛎、昆布、制大黄、白豆蔻、当归、姜竹茹、枇杷叶、附子、九香虫、清半夏、黄芪、白术、砂仁、地龙、牛膝、茯苓、熟地黄、巴戟天、杜仲。3、通过对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处方400首所有中药进行“四气统计”、“五味统计”、“归经统计”分析,可知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所有中药四气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寒药,佐以平药、热药、凉药之品;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咸、酸、涩味药次之;归经肾、脾、肝、胃、肺经为主,其次为心、大肠、胆、心包、膀胱、小肠、三焦经。4、通过组方规律对400首处方中的209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出用药模式及规则分析,包括18味,分别是昆布、醋牡蛎、制大黄、土茯苓、丹参、九香虫、枇杷叶、清半夏、白豆蔻、茯苓、当归、姜竹茹、牛膝、白术、砂仁、地龙、黄芪、附子。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出符合条件的关联分析组合20条。6、通过关联分析网络图得出8条药物关联。结论:任继学教授在治疗慢性肾衰用药上多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寒药,佐以平药、热药、凉药之品;五味以甘、辛、苦味为主,咸、酸、涩味药次之;归经肾、脾、肝、胃、肺经为主,其次为心、大肠、胆、心包、膀胱、小肠、三焦经。治疗以化湿泄浊为重,佐以化瘀通络之品。本研究收集病例有限,并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经验,计算机软件对于总结名老中医经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仅对于任继学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的用药特点做一简单概述,为后世医家治疗慢性肾衰提供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