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小鼠模型,旨在检测疾病不同时期VMC模型鼠体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的水平变化并分析NT-pro BNP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NT-pro BNP在VM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100只4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VMC组(60只)和对照组(40只)。VMC组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coxsackievirus B3,CVB3)液0.1ml,对照组注射等量不含病毒的DMEM液。在VMC模型建立后分别在第3、7、14、28天每组随机处死10只。留取小鼠血液和心脏标本。血液静置30min后离心取上层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NT-pro BNP的含量。心脏沿长轴面切成两部分,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制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eoxylin and Eosin,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计算心肌病理(炎症细胞浸润和坏死)积分。统计学分析VMC组小鼠血清NT-pro 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血清NT-pro BNP在VMC中的临床意义。【结果】1、成功构建小鼠VMC模型,VMC组小鼠第3天开始出现少饮少食少动、脱毛、毛色渐暗、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不敏感等异常情况,并出现死亡现象。解剖时发现7-14天小鼠心脏外膜出现大小不等的白色点状、斑块状坏死灶。而对照组均无此现象出现。2、VMC组小鼠在接种病毒后第3、7、14、28天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分别为(1.20±0.45)、(2.60±0.55)、(2.00±0.71)、(0.80±0.45),与对照组(0.00±0.00)相比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VMC小鼠不同时点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VMC组各时点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血清NT-pro BNP水平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VMC组小鼠血清NT-pro 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不同时点其升高水平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呈正相关,因此NT-pro BNP水平可反映VMC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其危险分层的血清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