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kopos-Theoretic Approach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A Case Study of Two Ch

来源 :西安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ha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讨论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两种汉译本为例。随着经济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出版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然而有些译文并不适合目标读者。运用适当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恰当翻译理论支撑的翻译实践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儿童文学属于文学的一种,由于其读者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儿童文学翻译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儿童文学翻译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对等这一概念长期以来在翻译理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越来越多的译者和翻译研究者认为对等不能用于翻译的方方面面。在最近的研究趋势中,目的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使得文学翻译研究越过对等层面。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理论相比,目的论视翻译为人类一种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此外,目的论更强调读者的重要性。目的论的核心就是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在各种误解、批评甚至责难中,目的论仍有所发展并成为翻译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本文作者选取赵元任和陈复庵的两种译本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进行了分析。本文对比了两种译本在童趣,儿童读者的接受度,可读性,文化差异性,修辞,审美特征这几个方面的异同。最终得出结论,目的论指导下的儿童文学翻译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并达到交流目的。作者希望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能够促进并有助于儿童文学翻译以及文学翻译的发展。
其他文献
期刊
在美国的大众文化中,华裔男性的形象没有得到正面的再现,被塑造成了劣等的他者的刻板化形象。《唐老亚》是赵健秀创作的第一部塑造正面、阳刚的华裔男性形象的小说。本论文拟以后殖民批评的视角,以法农的自卑情结、赛义德的东方主义和霍米·巴巴的模拟概念为理论基础,探索在《唐老亚》中形成华裔男性身份危机的原因、赵健秀解构华裔男性的刻板形象和重构正面、阳刚的华裔男性形象的方式。本论文指出赵健秀旨在捍卫华裔男性在美国
学位
戴维·洛奇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自1960年以来,他一共出版了15部小说,15部文学批评专著及若干剧本和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他在1960年出版的处女作《看电影的人》以及2011年最新推出的传记小说《风流才子的双面人生》。在他的小说中,合称为“校园三部曲”的《换位》(1975),《小世界》(1984)和《好工作》(1988)是他最具代表的作品。在小说批评方面,洛奇著有《小说的语言》(1966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约翰·麦克斯维尔·库切(1940-)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布克奖的作家。1980年出版的《等待野蛮人》是第一部为库切赢得国际声誉的小说,获得当年南非中央新闻奖、费柏纪念奖、布莱克纪念奖。《等待野蛮人》自出版以来吸引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该小说因无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指涉使得对其的阐释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大部分学者从南非社会现实或者从后殖民角度出发解读该小说,探寻政
《自由国度》于1971年为维·苏·奈保尔摘得了布克奖的桂冠。该作以其对殖民社会与后殖民社会犀利的讽刺而闻名于世,所以评论家多从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该作。文体学、主题研究、空间理论以及比较研究等视角也被应用于对该作的诠释与解读。除以上的研究方法之外,还有评论家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该作。与其它方法相比,使用该视角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对于该作的存在主义研究仍有新的可能性。本文尝试运用萨特的绝对自由
学者们对绰号历来是从姓名理论,修辞和文化环境的角度来研究的。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这一指称转喻的语言现象。本文收集的《水浒传》中的绰号,从“范畴理论”对这一语料进行分析,试图阐释绰号作为指称转喻的理解和认知机制,并通过研究,试回答以下问题:  1.绰号为什么能代替原名成为一个人的另一种称谓?  2.绰号如何通过代替原名成为一个人的另一种称谓来突显对应人的特征?  本文将绰号放置于范畴理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