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是人类社会走向政治现代化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审视中国二十世纪初以来变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视角,对比西方,中国的国家转型最大的特点在于国家并不是由“公民”,而是由党所动员和领导的“群众”所构建起来的。“群众”不仅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依靠力量,更代替了“公民”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中国现代国家的主体,“群众”的这一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现代国家的生成逻辑、基本形态和运作方式。因此,政党与群众是考察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不可或缺的对象,政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在中国政治背景中表现为概念化的、内涵丰富而且具有操作性的党的“群众路线”,考察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过程中政党、群众的角色由此表现为理解“群众路线”在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展现和作用。
本文以“从群众构建国家”作为理论设想和问题意识,并将这一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方式与西方“从公民构建国家”的基本理路作对比,指出这两种现代国家的成长道路和构建模式各自源自其不同的文化、政治理念和历史背景,其主要表现为“现实利益与天赋权利”、“集体与个人”、“群众解放与主权在民”以及“社会革命与社会契约”等具体差异。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对“从群众构建国家”这一问题的探讨:
第一部分为导论,本文在这一部分首先考察“国家构建”(state-building)理论及其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而提出中西方现代国家构建之间存在着“从群众构建国家”与“从公民构建国家”两种路径的深刻差异,而通过对“国家构建”、群众以及“群众路线”既有研究的充分梳理,本文指出既有研究忽略了群众、“群众路线”与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之间的深刻关联,既有研究多将公民作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当然主体,这容易忽略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独特性。第二部分借助对“群众路线”的既有研究,通过对于历史和文献的细致梳理,总结“群众路线”的内涵、逻辑和发展历程。第三部分进入到“群众路线”与“国家构建”之间关系的论述,本文将“群众路线”与“国家构建”之间关系(或者说“从群众构建国家”的表现形式)分为四个方面,首先便是“政党领导”,其次是“群众动员”,再次是“民主形态”,最后是“政策推行”。本文认为,这四个方面是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最为基础、也是为最为特殊的内容,因而论述“群众路线”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和展现便是探讨“群众路线”与“国家构建”之间关系(“从群众构建国家”)的基本方式。第三部分论述的核心问题是“政党领导”,本文认为,“政党领导”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理论和现实的前提,也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之后的基本形态(即所谓“政党-国家”),而“政党领导”正是由党的“群众路线”所界定、确立和规范的。第四部分通过论述“群众路线”如何实现党“群众动员”的目标进而阐释“群众路线”与“国家构建”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文章将党通过“群众路线”的群众动员方式概括为“调查研究”、“宣传鼓动”、“利益赋予”及“组织领导”等四重内容。第五部分主要论述“群众路线”是如何决定中国现代国家民主形态的。中国现代国家的民主形态并不是以公民为主体的,而是由“党-群众”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群众构成了中国现代国家民主形态的主体,而党及其对于群众的领导则与群众这一主体角色和地位相辅相成。第六部分通过论述“群众路线”与“政策推行”的关系来探讨“从群众构建国家”的主题。现代国家不仅仅表现为固态的制度和组织体系,更表现于国家的政策推行之中。群众的主体地位使得中国现代国家的政策推行是在“群众路线”主导下进行的,没有作为国家主体的群众,没有党对于群众的领导和动员,国家的政策推行便无法实现,“群众路线”构成了中国政策推行的独特方式。最后,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探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群众而非公民在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地决定了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独特方式和最终走向,迄今为止,这一基本逻辑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自主性的提升一方面逐渐消解了“群众”的身份和角色,另一方面,“公民”身份和角色也逐渐形成和成长起来,从“群众”走向“公民”可以认为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走向,但必须认识到,“从群众构建国家”是这一未来愿景的前提和基础,甚至可以认为,简单地以公民概念对群众概念进行批判和替代不一定契合了中国当前及未来政治发展的需要,群众概念的延续和深化或许更值得我们重视。